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十八大後增進兩岸政治互信的五大政策建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1-09 00:30:34  


 
  2012年7月,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第八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中又進一步提出,“當前,增進政治互信就是要維護和鞏固一個中國的框架”,“一個中國框架的核心是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國家,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的關係,兩岸從各自現行規定出發,確認這一客觀事實,形成共同認知,就確立、維護和鞏固了一個中國框架。在此基礎上,雙方可以求同存異,增強彼此的包容性”。⑥兩岸共同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主張,是大陸因應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形勢和兩岸尚未統一的實際情況所提出的非常有包容性和創意的主張,體現了大陸對台工作的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誠意善意。從發展的眼光看,體現一中原則、維護一中框架的表現形式,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針對不同的對象,可以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和實現路徑,但是“兩岸同屬一個國家”這一核心不會也不應有任何變化。

  兩岸不僅要認同維護互信的基礎,更要進一步加強和擴大互信。要做到這一點,一方面,兩岸要珍惜呵護來之不易的互信,多擴大共識少凸顯分歧。目前情況下,兩岸刻意模糊擱置重大分歧的做法不是無視其存在,而是不使分歧影響其他容易達成共識問題的解決,進而為解決疑難問題創造條件。比如,台灣方面出於多種考慮將“一國兩區”中的“一國”明確為“一個中華民國”,在兩岸關係上便壓縮了雙方在“一國”問題上求同存異的空間。另一方面,要在認同兩岸同屬一中、維護一中框架這一原則問題上形成更為清晰的共同認知和一致立場,明示“兩岸一國”、“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的關係”,努力實現“一中同表”或“共表一中”,直至“兩岸同屬一國”法律化,為兩岸建構全方位的戰略互信,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奠定共同的法理基礎。

  反對“台獨”、認同“兩岸同屬一國”,不僅是兩岸當局、國共兩黨之間建立政治互信的根本基礎,也是大陸同包括民進黨在內的島內其他政黨建立政治互信的基礎。中共十八大政治報告提出“對台灣任何政黨,只要不主張‘台獨’、認同一個中國,我們都願意同他們交往、對話、合作。”⑦

  目前,共民之間因為民進黨一直堅守“台獨”和兩岸“一邊一國”立場導致兩黨難以建立政治互信,這是非常令人遺憾的。大陸一直希望民進黨能夠早日撤除自己為民共對話設置的障礙,擯棄“台獨黨綱”,為雙方的對話合作創造條件和空間,因為這樣做,對兩岸關係有利,對台灣民眾有利,對民進黨也有利。只要民進黨誠心誠意地想解決問題而不是以漫天要價的方式拒絕對話,民共之間總會有智慧找到處理問題的辦法的,畢竟,辦法總比困難多。

  共民之間雖無歷史恩怨,但是在涉及到整個中國國家領土主權問題上存在重大分歧。對此,大陸的立場是一貫的,態度是友善的、真誠的,但是絕不會拿原則作交易。體現一中原則的表現形式可以與時俱進,雙方在新形勢下也完全有辦法找到彼此都可以接受的表述方式,但要害是不應主張“台獨”、不能違背“兩岸同屬一國”。對民進黨人士,包括那些曾經主張、追隨和從事“台獨”的人,以適當身份到大陸走走看看,大陸一直是持鼓勵和歡迎的態度。今年10月民進黨前主席謝長廷先生成功參訪大陸就是一次有益的嘗試。期望民進黨拿出實際行動展現誠意,降低敵意,逐步放棄“台獨”立場。相信通過雙方的共同努力,共民之間的政治互信一定能夠建立起來,民共對話合作的新時代也一定會到來。

  要以自信尊重包容雙贏的思維
  積極善意穩妥地增進兩岸互信

  有關信任的理論認為,將信任建立於認知期望基礎上,還需考慮情緒因素,信任需要一種溫暖和情感的感覺。我們對他人的期望的程度,與情緒因素緊密相關,積極的情緒會影響認知與預期。

  當前,增進兩岸互信必須要擯棄零和心態、冷戰思維等諸多舊觀念、舊思維。零和思維的危害在於具有“自我實現的預言”的性質,冷戰思維的害處在於,僅以所謂政治制度和價值觀來決定雙方的關係,搞排他性的對立對抗,這些舊時代的舊思維完全不具建設性,無助於兩岸問題的處理與解決。加強兩岸互信、發展兩岸關係沒有指導手冊可循,但是樹立自信、尊重、包容和雙贏的思維對兩岸來說是最佳的選擇,這些需要雙方都具備相當的遠見、魄力與創新意識。

  未來,雙方應從戰略和長遠的角度出發,認准共同利益,相向而行,善意互動,積極穩妥地不斷增強兩岸各個領域的互信基礎,妥善管控和處理分歧,進一步擴大雙方的合作,在合作中形塑共同的價值,厚植共同的利益,增進相互信任。

  為此:一是,雙方都要增強自信心。政治互信的累積在相當程度上是建立在雙方自信心提升基礎上的。未來大陸要更加自信從容地對台展現包容與耐心,台灣也應更自信地與大陸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因為實踐已經證明,兩岸關係本質上是一國內部兩個地區之間互利共贏的關係,合則兩利,分則兩害。在自信的基礎上,要相信人民的力量和人民的選擇,大陸沒有“統戰陰謀”,只有為兩岸人民謀福祉的“陽謀”。二是,理性看待對方的戰略企圖和戰略走向,務實善意地對待對方的相關政策,努力提高雙方理解對方思維方式的能力,用同理心和“同情的理解”來看待對方,加強常態化、制度化的溝通協調,儘量避免誤解與誤判。三是,兩岸都要根據不斷變化的新形勢恰當地設定階段目標,既不能超越情勢環境和條件,又不能在機遇面前無所作為而喪失機遇。階段目標的設定是否符合實際,即預期與承諾定得過高或過低,都將影響情緒,影響信任與互信的累積。四是,在不挑戰、不違背“兩岸同屬一國”這一雙方都認可的核心利益的基礎上,相互尊重、妥善對待處理彼此的重要利益和關切,要管理好、控制好兩岸之間深層次、結構性的矛盾與分歧,將其消極影響降至最低。五是,從小事和點滴做起,從自我做起,不斷提升兩岸合作的品質和水準,培植新的共識和觀念,塑造新的共同認同,通過信心與信任的逐步累積直至“生長”出兩岸的戰略互信。

  總之,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中,兩岸要減弱和消除戰略上的互疑,強化和增進戰略上的互信,有很多潛力可挖,有很多辦法可用,但尤為重要的是,雙方要牢固樹立自信、尊重、包容和雙贏的戰略思維,從“單獨決定論”轉變為“共同決定論”,在正視分歧中尋找共同點,在擱置分歧中創造共同點,在減少分歧中擴大共同點,努力實現兩岸“求同存異”到“聚同化異”的轉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