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古鹽文化發祥地:貢井老街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2-29 09:50:01  


南華宮戲樓
  中評社香港2月29日電/中國文化報報道,今天的老街故事發生在位於四川省南部自貢市貢井區境內,這裡有貢井老街,以及比老街年代更為久遠的河街。據貢井區志記載,貢井有九壩十三街,這些壩和街,集中在自貢市的母親河——旭水河北岸邊的大公井周圍,是貢井古鎮清末民初時期風貌的縮影,之後幾經蒼桑,如今保留下來的僅有老街與河街了。

  古鹽文化的發祥地

  貢井老街長不過百來米,寬不過10米。街面道路用菱形石板鋪就,古樸大方。街兩邊多為兩層木結構的青瓦房。街下端有五十梯石階,與最古老的河街相連。當地人常說這裡是古鹽文化的發祥地。

  相傳南北朝時期,在今天的貢井河街中段開鑿了以“大公井”為代表的一批鹽井。隨著鹽業生產的發展,該地區人口逐漸聚集,經濟逐日繁榮。狹長的河街已難以滿足發展的需要,城鎮開始從旭水河邊的河街一帶跨越陡岩向二級台地上的老街地區連片發展。

  這種說法其實是有證可考的,《元和郡縣志》記載:“公井縣,西北至(榮)州90裡,本漢江陽縣地,屬犍為郡。周武帝時(561年至578年)於此置公井鎮。隋因之。武德元年(618年),於鎮置榮州,因改鎮為公井縣。縣有鹽井十所,又有大公井,故縣、鎮因以為名。”由此可見,今之貢井河街、老街地區至少在1400多年前的南北朝時期,已因鹽設鎮、設縣而載入史册。隨著北宋慶歷、皇祐年間(1041年至1054年)四川卓筒小口深井的出現,這一地區鹽業進一步發展,明洪武九年(1376年)。在公井鎮專門設立“新羅鹽課司”管理鹽政。其時,公井鎮年產鹽已達50萬公斤。這口有名的大公井,其井位據傳在今貢井河街東岳廟菩薩座像之下,後因廟宇拆毀,改為民房,井位在一居民床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