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德國的核能冒險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8-19 09:49:20  


  
  如今高補貼再生性能源進一步增長,電網擴張,以及燃氣進口增加,都將導致電力消費者承擔的成本增加,不論是生活用電還是工業用電。對於電價和燃氣價格增漲的幅度,人們觀點各異。但是,即便我們選取估計的中間值,預計增漲幅度仍然非常大。隨著8所最早的核電站被關閉,電力交易價格已經出現上漲。高耗電產業開始威脅說,要放棄德國(市場);社會團體則要求向脆弱客戶徵收更低額的關稅。
 
  即便到2020年可能實現再生能源產電40%的目標,由於沒有碳中和的核能,仍有60%的電力需要靠化石燃料生產。很難想象,在這些條件下,德國政府仍孜孜以求的極高的二氧化碳減排目標如何能夠實現。

  德國地處歐洲腹地,其歐盟夥伴對德國單方放棄核能表示非常不滿。德國曾出口電力,幾乎成為中歐的電力貯備地。那種情形將成為歷史,這也將導致周邊國家出現(電能)供應問題。失去了10%的電力生產能力, 處境矛盾的德國現在已經在從法國進口核電,同時從捷克進口褐煤電。由於電網彼此連接,一旦德國出現斷電,將很容易波及周邊國家。德國電價升高也將在歐洲產生連鎖反應:如果德國需求增加導致燃氣價格上漲,歐洲其他國家也將深受其害。
 
  主張德國進行能源轉向的人認為這是一個機遇,將增加環境友好型技術創新的壓力,而環境友好型技術創新可成為出口增長點。從中長期來看,通過本地再生能源的增長來擺脫進口依賴的狀態,是一個附加優勢。而能源系統轉變則被認為是一個可刺激經濟增長的巨大投資項目。
 
  這是個巨大挑戰,難度堪比德意志統一,但人們認為,這一過程是可控的,不會給工業和福利狀態帶來激變。最終情況可能是這樣。儘管如此,對能否在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之一實施如此大規模的實驗,人們疑慮重重。能源轉型有損害社會繁榮、讓人民幸福承受嚴重損失的風險,假如,對能源轉型的衡量標準與對待核能的衡量標準一樣,那麼,這個實驗根本不會被考慮。這種情況下,已遠非殘餘風險的問題了。去年秋季德國政府採納的向新能源未來謹慎、平穩過渡的計劃也就不會被捨棄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