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德國的核能冒險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8-19 09:49:20  


 
  現在問題是,這些目標是否能同時實現;假如同時實現,又將帶來什麼後果?畢竟,核能意味著德國電力生產的四分之一。這相當於“基載”(可全天24小時生產電力)的一半。已遭停產的核電廠曾生產大約德國10%的電量。所以,實際上,在耗電量最高時期已沒有多餘電量可供緩沖。有關聯邦政府已發出警示:在最糟糕的情況下(基本在冬季),可能會出現停電。
 
  放棄核能發電,同時發展可再生能源發電,會進一步加劇電網的不穩定性;由於風電和太陽能發電供應的波動無常,這一問題已經非常嚴重。過去,為穩定電網,電力輸送操作員需採取一定措施(比如開啟或關閉電廠開關);在過去,這種操作每年只需兩或三次,而現在幾乎天天需要。
 
  要完成向可再生能源發電的轉變,德國迫切需要建設新的輸電網絡,包括長達3500公里的輸電線,尤其要將電能從向風的德國北部輸送到背風的南部。然而,由於地方上的阻力,迄今僅完成了100公里的電網鋪蓋。電力儲存是解決可再生能源發電不穩定的一種方法。但是,目前唯一存在的大型技術(抽水蓄能電站)的擴展受地質因素限制,對於現存的幾個工程,民眾間也存在抵制態度。

  除可再生能源,損失的核能發電當然也可由新建的火電站和燃氣發電站來補足。但考慮碳足跡的問題,民眾和許多政治家都不支持發展火電站,當前的火電站項目也處於停滯狀態。因此,政治家們力主發展二氧化碳排放較少的燃氣發電廠 。然而,這些發電廠投產運作前,至少需6年的時間進行規劃、審批和建設。由於沒有大量的燃氣供應,德國將更加依賴進口,主要來自俄國。此外,燃氣價格昂貴,燃氣發電廠不賺錢——這又引出一個問題:誰來建造燃氣發電廠?
 
  有言論稱,可以通過徵收電價稅款對風能、太陽能和燃氣發電廠進行補貼。如此,不僅需要對電網進行管制,也需對電力生產進行大規模管制,這將進一步限制其在電力市場中的競爭力。
 
  另一個辦法是通過節電來彌補放棄核能的損失。然而,這個辦法很難實施,而且只有相當長的時期內才有可能實現:工業生產已經效率極高了,提升空間十分有限;大多數家用電器也已在節能模式下運行。假設,物業改造存在巨大的節能潛力(比如,房屋隔熱處理),但要實現這一改造,也需有耗資巨大的政府資助計劃支持。以前的嘗試鮮有成功,首先由於業主不願投資,其次會導致房租上漲,使之成為政治領域的“燙手山芋”。即便在這裡實現了節能,電力需求仍會因IT業而繼續增長,在未來,則會隨電動車的發展而增長——德國政府已聲明,發展電動車是其首要任務。所有這些導致人們對政府的節能目標是否現實可行產生懷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