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國家海洋局:日本福島核廢物或已進入中國海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8-15 08:32:43  


  中評社北京8月15日電/西太平洋部分海域放射性元素超我國海域300倍,國家海洋局網站日前公布的西太平洋海洋環境放射性監測初步結果引發各方關注。國家海洋局環保司接受採訪表示,監測結果表明,受污公海海域遠超日方公布影響範圍,不排除核污染物進入到我國管轄海域的可能性。

  “由於此次監測航次獲取樣品較多,實驗室分析檢測工作需一定時間,為了能及時向社會公眾公布監測結果,我局採用了分批檢測、分批公布的方式。”回覆說,此次西太平洋海洋放射性監測的區域位於日本福島以東25.2萬平方公里的公海海域,此次公布的是部分站位的首批海水樣品檢測結果。

  檢測結果顯示,樣品中全部檢出放射性核素銫-137、鍶-90以及正常情況下海水中無法檢出的銫-134。其中銫-137和鍶-90的最高含量分別超過我國海域本底範圍300倍和10倍,銫-137和銫-134最高含量均超過我國海水水質標準。

  “監測結果表明,日本以東及東南方向的西太平洋海域已受到福島核洩漏事故的顯著影響。”回覆表示,“可以肯定的是,監測區域的海洋生物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但監測區域不同範圍內受污染的程度不一樣,不同海洋生物對放射性核素的富集程度也不一樣。”回覆說,由於銫-137和鍶-90半衰期都約為30年,影響較為持久,尤其是放射性物質經生物富集並經食物鏈傳遞、生物放大和累積,對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態系統乃至人類健康產生的長期影響將不容忽視。

  自今年3月11日日本福島核洩漏事故發生以來,國家海洋局一直在組織開展應對事故放射性應急跟蹤監測工作。根據目前監測結果,福島核洩漏事故尚未對我國海域產生影響。但此次回覆表示,根據以往研究,日本福島以東海域的海洋環流狀況比較複雜,主要的洋流有黑潮流系和親潮流系。黑潮延伸體的大幅度蛇形彎曲及其南北兩側的中尺度渦都是導致這個海域動力上比較活躍的原因,因此,福島核污染物入海後可能存在多種移動路徑,其主要移動路徑是先隨著近岸流沿日本東岸南下至東京以東附近海域與黑潮延伸體匯合向東流動,進入北太平洋。但是也有資料顯示,親潮水系的水體也可通過中尺度渦穿越黑潮延伸體向南運動。回覆表示:“不能排除核污染物進入到我國管轄海域的可能性。”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