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劉夢熊:抗拒國民教育只屬民粹而非民意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6-13 17:51:30  


 
  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博大而輝煌

  比起只有200多年歷史的美國用盡其歷史中的愛國主義資源推行國民教育來,具有5,000年歷史的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博大而輝煌,香港推行國民教育更應善用這一豐富資源。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關心國家安危,維護民族尊嚴,為了國家和民族而英勇獻身的愛國主義精神,就成為全社會公認的美德。其後各朝代愛國英雄層出不窮。如唐朝有忠貞為國的顔真卿;宋朝有精忠報國立志“還我河山”的岳飛、寧死不屈正氣永存的文天祥;明朝有為國盡忠堅決抗戰的於謙、蕩平倭寇的戚繼光,清朝有驅逐外敵、收複台灣的鄭成功,等等。

  近現代以來,隨著“強鄰環列,虎視鷹瞵,久垂涎於中華五金之富、物產之饒,蠶食鯨吞,已效尤於接踵,瓜分豆剖,實堪慮於目前”(孫中山《興中會宣言》),為了民族獨立和祖國振興,無數優秀的中華兒女更是高舉愛國主義的旗幟,譜寫了一曲又一曲感人至深的愛國主義頌歌。僅就近代而言,像林則徐、關天培、鄧世昌、譚嗣同、孫中山、黃興、鄒容、陳天華、章太炎、秋瑾、廖仲愷、蔡鍔、李大釗、楊靖宇、吉鴻昌、方志敏、張學良、楊虎城、張自忠、左權、聞一多、李公樸等,這些民族英雄的英名和光輝事跡早已家喻戶曉,傳遍神州大地。

  中華民族自古崇尚“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殺身以成仁”的民族氣節。歷史上,中國屢抵抗外敵入侵,人們的愛國之情強烈地表現出來,並升華成為國獻身的情操和精神,出現了岳飛的“精忠報國”、秋瑾的“金甌已缺總須補,為國犧牲敢惜身”、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孫中山的“振興中華”、魯迅的“我以我血薦軒轅”,以及毛澤東在民族危難關頭大聲疾呼:“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將國民教育與“愛黨教育”劃上等號別有用心 

  歷史的經驗說明: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傳家寶,是國家和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是不分信仰、不分黨派、不分階層的文化底蘊。鄧小平說過:“港人治港有個界線和標準,就是必須由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來治理香港。……我們不要求他們都贊成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只要求他們愛祖國,愛香港。”香港有政客將國民教育與“愛黨教育”、“愛社會主義教育”劃上等號,是故意把水攪渾,居心叵測! 

  值得注意的是,在爭奪香港管治權的歷史較量中,學校是重要的陣地。未來7至10年,不僅“80後”、“90後”一代成為重要的選民基礎,而且現在11歲或以上的青少年,也將成為實現普選時代的選民。問題在於教師隊伍的大多數人長期以來被反對派透過“教協”所掌控。而“教協”與民主黨、“支聯會”是“三位一體”,“教協”成員對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又是潛移默化,政治取向和投票傾向可想而知。當務之急,特區政府須重新將中史科列為必修科,並在中史科中加強愛國主義傳統教育,社會尤其是傳媒和家庭亦應加以輔助和配合。“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抗拒國民教育只屬“民粹”而非民意,愛國主義傳統教育“應做就去做”!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