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1月1日電/《北京日報》報道,養蟈蟈兒和養蟋蟀曾是我少年時的嗜好,舊京時玩秋蟲聽蟈蟈兒和蟋蟀鳴唱與鬥蟋蟀曾是人們的一種閑趣享受。
蟈蟈兒,因其聲聒聒又叫“聒聒”,其實它的正名叫“螻蟈”,北方人叫它“蟈蟈兒”、“秋哥”,南方人稱它為“叫哥哥”、“叫蚰子”。舊京時每年的初秋都有從四九城外進城走街串巷出售蟈蟈的農民,他們挑著個挑子,兩頭的籮筐及提繩上掛滿眾多小蟈蟈籠子。賣蟈蟈兒的從來不用吆喝,因為那“聒聒……聒聒”的齊鳴聲,就是極美妙動聽的高分貝的貨聲啦!那時的伏蟈蟈兒,街市中的一些茶館兒、大酒缸掌櫃的必買幾個,將蟈蟈籠子高掛在店鋪的窗欞或立柱上,那蟈蟈兒不時的鳴唱給品茗喝酒的老少爺們增添了優雅的情趣。在很多四合院雜院庭院內的檐下屋前、涼棚花架上亦常有這小巧風雅的寵物。“不及小籠風露下,買來聒聒最聲多”,《北京風俗雜咏》裡曾這樣吟咏蟈蟈兒。
舊京時,入秋後少年的我必從街巷裡買回幾個已裝入小蟈蟈籠裡的蟈蟈兒,那席篾兒和高粱秆兒精巧編制成的黃色小籠,那翠綠或青色的蟈蟈兒,既好看又好玩,還很便宜,幾分錢就可買一個。我把它高高掛在葡萄架下或我居住的屋內外的窗欞上,我常找些細葱、冬瓜、菜葉等青菜去喂它們,還不時地向它噴幾口涼水,而它們吃飽喝足後就會在陽光下此起彼伏地振翅為我,為整個四合院有高有低地“聒聒、聒聒”地鳴唱起來,使那伏日裡的院落和房間好像帶來絲絲清新的涼意與秋爽……
舊時的蟈蟈兒有黑、綠、青、褐色諸種,按季節說則有夏秋之分,“立秋”前的為夏蟈蟈兒,立秋後的為秋蟈蟈兒,那人工孵育的則能養至隆冬開春,舊時稱為“冬養秋蟲”或“秋蟲冬養”。秋蟲冬養要使用特製的葫蘆飼養保暖,葫蘆諧音為“福祿”有吉祥之寓意。北京的一首竹枝詞說的好:“二哥不叫叫三哥,處處相逢,把式多,忽地懷中輕作響,葫蘆裡面叫蟈蟈。”那冬養秋蟲之俗則另有一番玩法,飼養技巧和風趣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