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老北京的冬天有多冷?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0-21 10:00:40  


  中評社香港10月21日電/《北京晨報》報道,氣溫突降,讓“千年極寒”的說法再度引來關注,北京真的會遭遇“千年極寒”嗎?究竟該如何應對?其實,只要做好準備,也沒必要太緊張。

  首先,從歷史上看,老北京比現在要冷得多。

  據史書記載,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正月十三日,天氣劇寒,甚至在南郊參與祭祀的皇家儀仗人員和樂官都被凍死。至於普通人冬天被凍死的記錄更多,最多時城內一日竟凍死170多人,甚至出現了轎子中坐的人和轎夫一起被凍死的慘劇。

  到清代時,北京一年中150多天屬寒冷天氣,據估計,城內最低氣溫曾達零下20-30度,只是那時還沒有現代測溫儀器。北京最早的溫度記錄始於1869年,以後的140多年中,最低溫度是零下27.4°C,是1966年2月22日在大興縣東黑垡達測到的,但這樣的記錄只出現過一次,且並不在城區。

  其實,老北京忌憚嚴冬,也與取暖條件比較差有關。在過去,普通人家只能燒煤球,即將煤粉和黃土摻和在一起,以充分燃燒,其中黃土多是從薊門橋外拉來的元大都城牆土,當年修城牆時這裡的土都被篩過,所以比較細,雜質少。拉黃土在老北京是專有的一行,但燒煤球有異味,也比較臟,此外易引發煤氣中毒,許多人家白天使用煤爐,晚間就搬出屋了。

  即使是皇家,也只能用木炭取暖,明代後期皇宮一年用炭9萬斤,為此專門設立了惜薪司,負責官員地位很高,可以直接向皇帝匯報工作,有時比內閣大臣的面子都大,故被稱為“近侍牌子”。明代皇帝冬天也給官員發木炭當福利,不過小官每人每天才1斤。到了清代,皇宮為冬季取暖共設了三個部門:火處負責火爐和柴炭,柴炭處負責儲存和分發,燒炕處負責燒炕。即使是皇太後,冬季每天也只能領到120斤炭,這些炭要供伺候她的上百人取暖,也算不上很富裕。

  老北京取暖條件差,無家可歸者就更艱難了,夜裡只能“抱火鍋”,即蹲在牆邊睡覺,把身體縮成一團,懷裡揣個小暖爐,裡面只有很少的炭,靠它的那點熱量過夜。遇到特別寒冷的天氣,體力差的人就很可能被凍死。

  即使是普通人家,冬季也很難熬,家家少不了三大件:擋風的棉門簾、苫白菜的蒲草簾和小孩的屁股簾,這被戲稱為“歲寒三友”。

  在今天,有了現代的取暖條件,北京人對冬季的寒冷已不再畏懼,2008年北京曾遭遇幾十年不遇的“冷冬”,但有印象的人已經不多了。寒冷易引發多種疾病,對老人和兒童的健康尤其不利,應特別注意保暖。

  以上材料主要引自《北京地方志.氣象志》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