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骨刻文是中國早期的文字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7-08 00:00:58  


 
  骨刻文多數一塊骨頭上刻1—5字,刻6—10字的也占一定數量,10字以上至20多個字的骨頭為數極少。其章法布局多是一字一局和組合字群的布局,也已經產生了自上而下或橫向成行的布局,日前筆者所見已有20多件骨刻文是這種布局。有的五字一行,有的七、八字一行。從字排列的順序和造型的變化上明顯看出前後有密切的關係,是一段意思的連續表述。特別是《骨刻文發現與研究叢書.昌樂骨刻文》一書中的昌骨4,骨臼上刻劃竪行5字,第一個字已破壞掉,其它四個字結構十分雷同,第二、四、五字只是有彎曲、站立、側臥等不同的姿勢,第三字是左右結構,右邊是以上相同的哪個字和左邊較小但造型接近的跪地(或跽坐)圖像結合在一起。這一行字很可能是一個主體物象的連續動作的順序過程,是一句完整的記事詞章。

  六、龍山文化時期應該是有文字的歷史

  安陽甲骨文發現以來,大家都在考慮:甲骨文已是六書具備的成熟文字,它應該流長有源,它的發展演變起碼經過了1000多年。骨刻文就是甲骨文的主要源頭,它們之間的發展確實經過了一千幾百年。而骨刻文也有源頭。談到文字的起源,郭沫若曾指出:“中國文字的起源應當歸納為指事與象形兩個系統,指事系統應當發生於象形系統之前。至於會意、形聲、假借、轉注等,是更在其後的。”蚌埠雙墩遺址出土陶器和大汶口文化陶尊上刻劃的符號以及仰韶文化器物刻劃的符號都是一種文字產生過程中的指事現象。骨刻文直接繼承了這一傳統,把指事和象形發展成為一種主要的造字規律。日前,有的學者認為大汶口陶尊上的刻劃已經是字。目前這種符號還發現較少,而且一器一字,只起到一定的標誌作用,雖還不能說明是一種記事現象的文字, 但它是骨刻文的源頭。骨刻文把大汶口文化陶尊符號至商代甲骨文之間1千幾百年的空間充實了。陶器符號、骨刻文、甲骨文和金文……一脈相承。

  骨刻文是中國早期的圖畫象形字,也是對“書畫同源”理論的最好解釋。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向俗體文的演變,似乎也經歷了類似的造型轉換。這種變化,可視為早期人類文字創造和發展演變的一種規律。古埃及的圖畫象形文字產生的較早,大約距今5000多年,但他們的文字早在公元三世紀就消失了。所以,中國文字自它產生過程中的陶器符號起,自骨刻文以後,至今天的楷書宋體傳承有序,是研究人類思想文化發展的唯一的一份歷史時間最長、發展序列最完善的文字藝術。

  文獻記載中的黃帝、炎帝、蚩尤和他們的繼承人堯、舜、禹等都大體活動在龍山文化時期。他們主要分屬於華夏和東夷兩大文化集團。這些地區文字的發現,把長期以來關於東夷西夏高度發展文明的研究和爭論引向了深入。也把長期以來關於中國文明起源和產生問題的爭論,從文明起源時間和產生文明的主要內容作了實實在在詮釋,把這段傳說歷史實證為有文字記載的歷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