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台灣版《清史》的得與失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7-04 00:07:17  


 
  其次,台灣版《清史》新編了《南明紀》、《明遺臣列傳》、《鄭成功載記》、《洪秀全載記》和《革命黨人列傳》。這部分內容大多源於國民黨敗退台灣引發的政治需要和學術興趣,雖然由於政治取向問題使得某些史評未必客觀,但台灣學者對這一部分是下了較大功夫的。他們廣泛收集史料,增補了許多史實。從彭國棟《清史纂修紀實》一文所見,僅《南明紀》就引用了五十五種史料,《鄭成功載記》亦引用數十種。這樣,僅從保存大量史料一點來看,這部分就自有其史學價值。

  但是,總體上看,台灣版《清史》確實是錯漏百出,粗制濫造,無怪乎劉振東義憤填膺地三次質詢。身為總編纂的彭國棟自己也承認,台灣版《清史》十分之八沿用《清史稿》,因倉促付印,沒有時間詳細考證,該書本紀中的時間錯誤還有許多地方沒有修正。又如《天文志》中正文與附表內容不符,《清史稿.地理志》中原來就缺少的察哈爾一卷居然仍沒有補入等等。諸如此類問題,俯拾皆是,不一而足。即使是修史者自己非常重視的新編部分也有諸多問題,有些提法在清史範疇裡顯得不倫不類、有的地方不合體例。例如《革命黨人列傳》四卷,第一、二卷是編年體,第三、四卷是傳記體,名為列傳並不合適。此事雖被提前發現,但是因為該書的目錄早已印出,為了前後一致而沒有更名,最後造成了名實不符的錯誤。

  台灣版《清史》之所以留下了這麼多的遺憾,除了當時台灣缺乏清代檔案文獻資料、修史條件並不理想等客觀因素外,和主事者不按學術規律修史,一門心思與內地纂修清史搶時間、打造“獻禮工程”有著很大關係。短短一年時間,無論如何也編不出一部規模宏大、能夠涵蓋近三百年史事的學術精品。此前只有同樣為人詬病的《元史》編纂如此倉促,無怪乎張其昀不得不在台灣版《清史》序中聲明“依新史學之體例與風格,網羅有清一代文獻,完成理想中之新清史,則寄厚望於後來之作家”。回顧半個世紀前的這段史事,發人深省,可資借鑒。

  作者簡介:趙晨嶺,1978年生,國家清史纂修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人員、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史學理論及史學史專業博士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