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轉型的“牛鼻子”
“第一次改革主線是體制轉軌,目標是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和提高經濟總量。第二次改革主線是發展方式轉型,目標是形成公平與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和實現民富國強。”遲福林告訴本刊記者,以發展方式轉型為主線的第二次改革,對後30年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決定性影響,“這其中的關鍵是政府轉型。”
他分析指出,“政府轉型決定‘十二五’改革全局。”比如,解決資源環境約束的矛盾,關鍵在於實現經濟運行機制由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的轉變;解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矛盾,關鍵在於強化政府在完善收入分配體制中的基本責任;解決基本公共產品短缺的矛盾,關鍵在於確立政府在公共產品供給中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解決公共治理建設滯後的矛盾,關鍵在於加強政府自身建設與改革。
“從現實情況看,以國有經濟為主體;以投資-出口為主導;以批租土地為特點;以重化工業為載體;以資源環境為代價的政府主導型的經濟增長模式非改不可。”他認為“十二五”期間的體制改革,政府轉型應該是“總抓手”、“牛鼻子”,“政府轉型是一場深刻的改革,這涉及政府自身利益的形成,特殊利益集團的掣肘,中央地方的博弈等多個方面。”
比如,具體到收入分配體制改革方面,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與政府主導型經濟增長方式相關。現階段,政府主導型經濟增長需要大量的財政資源,使公共財政體制難以建立;政府主導型經濟增長傾向於長期壓低勞動力報酬,使勞動報酬增長速度長期低於GDP增長速度;政府主導型經濟增長偏好“做大蛋糕”,使“分好蛋糕”的矛盾逐步突出。
因此,遲福林具體建議,以緩解收入差距為目標,“十二五”初期要盡快啟動財政稅收體制改革;控制政府財政收入增長速度,大幅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以資源紅利的社會共享為目標,實現國有資源的合理配置;推進壟斷行業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構建財產性收入的體制基礎,逐步緩解並縮小居民過大的財產性收入差距;建立實施工資談判制度和工資定期增長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