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2日電/木雕、堆錦、剪紙、皮影、推光漆器、瓷器、刺綉、泥塑……各具特色,光彩奪目。半個月前,經過精挑細選,具有深厚文化底蘊,製作工藝精湛的30件工藝精品運抵上海,作為山西工藝美術的代表作品“入駐”上海世博會山西館。
本次帶隊送選展品的山西省工藝美術學會理事長李榮鋼介紹說,傳統工藝美術作品最能反映中國悠久的歷史和文化,最能夠彰顯民族的顯著特征。
傳統工藝美術作品帶給人藝術享受和熏陶,然而,隨著經濟建設的提速,這些傳統工藝正在慢慢地被市場忽視甚至淘汰。在法律層面上,我國僅有一部《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還是1997年制定的,早已不適合當下的現實情況,對於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已經到了一個緊迫的關頭,完善立法刻不容緩。
政府重視不重視,是對民間工藝美術的一種姿態和導向。
“保護民間技藝,必須建立一個科學有效的保障機制,否則任何口號都是空談。
傳統工藝美術應該堅持兩條腿走路,既保留原汁原味,又努力做好市場化的開發,方能避免自生自滅
1、失山失地節節敗退
中國南通是工藝美術品重點產區之一。資料顯示,上世紀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全國民間傳統工藝有23個品類,南通占了16個,當時的綉衣出口占全國13%,工藝帽出口占全國4%。
而今,南通工藝美術境況已風光不再了,“除了紅木雕刻、工藝帽等少數品類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外,絕大多數生存艱難,處於‘保種’狀態”。
據沈壽藝術館館長蔔元介紹,南通扎染曾是全國最大的出口基地,而今銷量銳減,企業蕭條;刺綉、藍印花布、剪紙、燈彩等一大批享有盛譽的民間技藝也陷入“風雨飄搖”之中。業內人士將其稱為“失山失地,節節敗退”。
“工藝美術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能一概而論。”南通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秘書長苗金衛對《法治周末》說,有些民間技藝可以實現產業化,如紅木雕刻、風箏等,但也有的因為應用範圍小,產量極低,只能由政府扶持才能生存。
傳統工藝美術的劣勢,從廈門惟藝漆線雕藝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鄭堅白的談話中也可見一斑:廈門工藝美術業輝煌時期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當時有漆線雕、箔畫、珠綉拖鞋等傳統工藝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