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世博會的文化人類學解讀:世界眼光與中國文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4-30 15:14:09  


上海世博會吉祥物“海寶”。
  中評社北京4月30日電/新華社報道,上海世博開幕前夕,中國社科院研究員葉舒憲撰文剖析世博的文化意義。

  從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到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讓國人切實感覺到中國和世界之間日益密切的聯繫。特別是經歷了全球經濟危機的嚴峻挑戰之後,在危機中顯出中流砥柱作用的大國似乎僅此一個,中國在世界政治經濟舞台上位置隨之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用一個略經改造的成語“彼消此長”來形容,也許相當貼切。可以說,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世人從來也沒有像今天這樣意識到中國文化的世界意義乃至世界責任。從國際到國內,一個方興未艾的重大話題正在主流媒體和學術界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和討論,那就是中國道路,中國模式或中國經驗。這類話題的深入探討必然觸及對中國文化傳統特質的深入認識。

  從學術研究的意義上審視中國道路或中國文化問題,需要在媒介的熱炒和眾聲喧嘩的局面下保持充分的冷靜,避免自我中心式的膨脹和沾沾自喜心態,努力保持科學研究所必備的客觀公正取向。在這方面,20世紀突飛猛進的一門學科——文化人類學,提供了有益而實用的方法論啟示。人類學與傳統人文社會科學方法的最大差異,就是以深入原住民社會的實際觀察和體驗為基礎的內部視角。

  人類學家從理論上總結出的一套研究範式,稱為內部研究與外部研究、本土文化視角和外來文化視角。其寶貴之處在於如何處理雙重文化身份與視角之間的張力,提煉出互動性的、跨文化比較的認知策略,從而盡量避免陷入單一視角的獨斷和偏見境地。目前這一套方法論範式已經大大超越了這一門學科的邊界,成為整個學界所取法和借鑒的分析工具。對於中國文化的認識來說,國人大都習慣於自幼以來就習以為常的本土立場和內部視角,難以自發地培育起一種世界眼光和外部視角。用較為通俗的表達,即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借用卡梅隆影片《阿凡達》的蒙太奇技術來說明:當地球人從外部看潘多拉星球居民時,他們所擁有的只有外部視角,不可能體會到該星球居民的內部視角,更不會用其萬物通靈的薩滿教式眼光去感知世界。在地球人眼中,唯有自然礦產資源的開采和經濟價值。只有當科學家以睡眠的形式進入太空艙實現變身,即完全停止地球人的思想、觀念和感覺,在他者世界中的文化身份才得以出現。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專題: 2010年上海世博會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