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佛教送給中國的禮物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4-30 00:22:40  


 
  佛教同樣有類似的思想。佛教主張眾生平等,但並不是說在現實生活中是平均主義,只是說每個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在成佛的道路上是平等的。每個人造業,包括善業、惡業、不善不惡業,會有相應結果,因此每個人的福報不一樣。

  雖然福報不同,但是佛教要求每一個人並不去埋怨別人,而是追問、叩問自己為什麼沒有這樣的福報,從而經過努力去得到,因為福報是不可能無緣無故就來到自己身邊的。佛教既讓人們有一種取得平等的希望、尊嚴,又不至於在現實生活中只有永遠的攀比和無盡的埋怨。攀比只能帶來煩惱,用現在的話說是幸福指數上不去,這實際上是主觀因素,用儒家的話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我曾與河北柏林寺方丈淨慧長老談天,說到儒家和佛家兩大思想派別對中國二千多年文化的貢獻,都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儒家的兩個字是“忠孝”,以孝為本,移孝作忠。普遍來看,中國人在交朋友時會不知不覺地考察其是否孝順父母,假如風聞其不孝順,就會逐漸疏遠。孝成為最起碼的做人準則。而一個孝順的人必然會對朋友忠、對事業忠、對國家忠。儒家理論可以歸結為兩個字,即“忠孝”。

  佛教對中國最大的影響則是“因果”二字。明清以後的小說,無論是從《金瓶梅》到《紅樓夢》,還是《三言二拍》等等著作,甚至戲曲,無不能看出佛教文化“因果”二字的深入影響。對於一個社會而言,因果相應同樣是非常重要的。一定程度上說,糾正不相應的因果,才能達到平衡與和諧,浮躁也就減少了。

  佛教教人以平和的態度積極進取,以善因得善果,通過自己努力去獲得相應的福報,這種思想對社會是有積極意義的。

  教應該在社會生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中國的佛教沒有完成現代化的轉變,上個世紀以來,佛教始終沒有作為一個健康的、主動的、積極的社會力量參與社會建設。直到近些年來,在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呼聲之下,人們認識到中國佛教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重新加以重視。佛教得到了發展與轉變的一個契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