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際貿易角度看,人民幣升值與美元貶值除去包含“搞垮中國”的含義之外,對美國貿易失衡的作用並無本質區別。美國出口的產品中低價的必需品很少,這就意味著無論美元貶值還是人民幣升值對其出口意義有限。美元從2004年以後到金融危機之前曾大幅度貶值,包括對歐元、人民幣、日元等貶值,幅度在10%以上,換句話說,就是曾經出現過所有貨幣兌美元的升值,卻並沒有對美國經常項目逆差有絲毫改善。
美國最大宗的出口項目是債券,無論是美元大幅度貶值引起大規模拋售美元債券,還是因為大規模拋售美元債券引起美元貶值(不是拋售美元債券換取美元現金,而是換取其他貨幣資產或實物資產)都會引起美國虛擬經濟的崩潰,如果再次受到金融危機的打擊,美國將會一蹶不振,從此衰落下去。虛擬經濟縮水的持續就不再能夠靠會計準則的變化和時間延長來掩蓋,情況會更糟。當其他國家自己的金融越來越成熟,從而不再依賴美國金融業的時候,美國恢復虛擬經濟往日地位的餘地就會越來越窄,這將影響到美元的國際本位地位,這才是美國的心腹之患。如果美國的經濟學家真沒有人明白這一點,實在是一種悲哀。
記者:既然美國很清楚其心腹之患何在,那其採取的救市措施和去杠杆化政策意在何為?
南開虛擬經濟組:美國針對金融危機的救市措施主要是目的是免於金融崩潰。
第一,如果沒有政府救市,不但美國五大投行中的3個會倒閉,已經倒閉的140多家銀行不複存在,而且花旗、AIG、房利美、房地美,以及CIT等一系列大銀行和金融機構都會倒閉,美國銀行系統會完全崩潰,說伯南克挽救了美國經濟並不為過。
第二,美國政府增加財政赤字的支出不是主要用於刺激經濟,而是用於補窟窿,注資是為了使金融機構不死,這同凱恩斯在經濟衰退時的經濟刺激措施大相徑庭。
第三,美國政府對汽車和房地產等的補貼雖然屬於凱恩斯的刺激性政策,但是美國製造業由於成本過高,競爭力偏低,這種刺激只要停止,正常的經營活動就難於維持。所以,美國救市的1.5萬億美元基本不屬於刺激性政策,而是免死的救命錢。
美國在檢討金融危機原因時,基本上將其歸咎於長期低利率政策導致的高杠杆率以及對金融業疏於監管所致。在這樣的一致認識下,美國隨後的政策走向就必然是“去杠杆化”和“加強金融監管”,現在甚至管到金融機構的具體薪酬上。
美國最害怕“金融恐怖均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