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兩岸和平發展的理論探討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4-03 00:12:20  


 

  以現實主義解決兩岸爭議:方法不足取但概念重要

  現實主義是以“國家中心論”作為國際關係的論述基礎,認為國家追求的是權力、安全和財富,國際政治處於無政府狀態,國家利益和行為者都是自私的,國家間不能完全確保瞭解對方的真實意圖,國家是理性的行為體,武力是解決衝突與危機的重要手段。

  現實主義認為,衝突來自於人類追逐權力的本性,因而是國際關係的基本特性。國家間的合作是有限、脆弱與不可靠。因為在國際無政府的架構下,要維持和平的關鍵是國家的武力,從這個觀點來看,以單極為主的“霸權穩定論”,兩極對立的“恐怖平衡說”,反應多極的“權力均勢觀”,即成為以權力為本質的維持國際安全的方法。

  台北以現實主義做為安全觀的迷思

  雖然台灣已經單方面的廢除動員勘亂條款,承認中共為一有效的治權,但是由於中共迄今仍未放棄武力解決兩岸問題,使得兩岸仍處於內戰尚未結束的獨特情境。又由於在現實主義的國際社會中,台灣在國際間的權力與地位與大陸處於一種物質權力高度“不對稱”的狀態,這使得在運用現實主義所倡議的政策上,台灣只能選擇做為美國強權的扈從,而缺乏自主與選擇的空間。

  在做法上,台北以現實主義的安全觀邏輯在思考問題,為了依靠美國,只能不停地從美國購買武器,希望能夠提升自己的防禦能力。可是台北方面似乎有意忽略了,台灣安全所仰賴的《台灣關係法》並不是建立在華府與台北所簽署的共同防禦條約,而是依靠美國單方面的國內法,因而台北與華府在安全關係上是不對稱的,台灣不是以同盟,而是以做為美國的“扈從”來維護台灣的安全。這於是產生了一個核心的“大哉問”?美國會先考慮美國的利益還是台灣的利益?為了“被保護”要付出的代價是甚麼?這是台灣用現實主義做為台灣安全觀的必然困境,因為現實主義強調的是國家利益,台北只要選擇了這樣的思維,就必須接受隨時被美國“出賣”的可能。

  所謂“軍購”、“毒蠍戰略”、“境外決戰”、“有效嚇阻”都曾經納入台北的安全戰略思維,這些主張也都是屬於現實主義的安全觀,看似一種策略,但是決策者卻很少告訴人民效果如何。

  例如,到底多少的軍購才夠防禦台灣,多少國防預算才是合理?“毒蠍戰略”或許可以一次傷及對方,但是台灣有無足夠的物質及精神能力進行一場持久性的戰爭?“境外決戰”更是一種政治語言,只是為了告訴人民不會在台灣內部開始戰鬥,但是北京就一定會按照“境外決戰”的邏輯與台灣玩嗎?所謂“有效嚇阻”的說法,也是完全忽略了“嚇阻”的真正意涵。“嚇阻”一詞出自核子時代,表示有能力在受到對方攻擊後,對對方進行毀滅式攻擊的“第二擊”能力。台北既無核子武器,更無對大陸進行毀滅性的“第二擊”能力,所謂“有效嚇阻”其實也是用國家安全來綁架軍購的一種說詞而已。

  在冷戰時期,台灣還可以清楚地選擇做為美國東亞戰略的一環,但是在冷戰後,特別是經貿全球化,而且中國大陸已在快速崛起,台灣如果還是持這樣的現實主義安全觀,已經顯得不務實與過時。到目前為止,從國防部所公佈的“國防報告書”來看,台北方面在思考安全時,還是以中國大陸為唯一的假想敵;但是另一方面政府又不斷告訴人民,ECFA是多麼重要,並呼籲更多的大陸觀光客與採購團來台。從邏輯上來說,這兩者之間是矛盾的。現實主義在思考安全時,第一個問題就是“敵人”在哪裡?台北不可能一方面將北京視為最大且唯一的“敵人”,然後購置大量軍備對抗;另一方面又將大陸視為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奧援,鼓吹ECFA與兩岸更進一步的經貿交流。

  作為一個以外向經濟發展為導向的國家,台灣更需要一個和平與穩定的環境。對台灣而言,中國大陸是整體對外關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如果台北仍然把北京當成唯一假想敵,即使用盡先有的“軍購”、“軍事力量”、“與美日的(虛擬)同盟”、“毒蠍戰略”、“境外決戰”、“有效嚇阻”等方法,根本不能夠維持安全。以兩岸現有物質權力愈來愈不對稱的現實情況下,台北首要之務就是放棄把北京做為首要或唯一的假想敵思維,如此也就自然不會採取現實主義的方法來追求兩岸和平。

  北京以現實主義處理兩岸關係的後果

  不只是台北,北京在思考兩岸問題時,也是自然而然地以現實主義思維做為解決兩岸關係必要的選擇。北京認為台灣有可能走向獨立,因此迄今為止仍然不願意放棄武力或武力威脅。在北京眼中,武力是針對台獨,而非一般人民,但是大家都知道,飛彈不會長眼,專打台獨;台北的政治人物,很容易將其詮釋為中國大陸對於全體台灣人民的威脅,因而給予可以操弄北京為威脅者的空間,進而疏離兩岸的認同。台灣的多項民意調查顯示,兩岸認同並沒有因為馬英九的上台或經貿的密切交流而拉近,其原因之一即在此。

  北京武力威脅台北,也給了美國可以介入台灣軍購一個很好的藉口,也讓美國可以在台灣幾乎是予取予求。簡單來說,只要兩岸無法擺脫現實主義安全觀的思維,美國即可輕易地從中獲利,一方面塑造北京對於東亞安全的威脅,另一方面合理化其軍售台北的行為,還可以台灣保護者的角色出現。

  現實主義在兩岸關係中的另一個展現就是兩岸在國際空間上的較勁。1949年起兩岸除了軍事的對峙外,最重要的衝突戰場就是聯合國席位與邦交國家的爭取。外交上的競逐充滿著現實主義的零和博弈,背後正是主權與國家利益的思維。

  不僅在正式外交上,一般的民間外交領域也難避免現實主義的思維,不論是拉扯國旗或是參與名稱,兩岸國際參與的競逐並沒有因為經貿關係的改善而結束。2008年5月馬政府上台以後推動“外交休兵”,但是如果從現實主義的思維來看,“和平”是不確定的,“衝突”才是常態,因而,“休兵”有可能只是暫時現象,一旦兩岸關係出現變化,外交上的競逐必然會重新再現。

  如果兩岸持續用現實主義的手段來處理兩岸關係,那麼結果就是雙方不放棄武力的思維,如果兩岸最後要用武力來解決,那是中華民族的不幸,是兩岸的雙輸;如果兩岸一直處於威力威脅與防衛,焦慮與恐懼將會促使兩岸人民的認同歧異愈來愈大,有可能將兩岸關係變質為“異己關係”。

  總而言之,在思考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時,我們應該盡量排除用現實主義的安全觀來處理兩岸關係。對於台北來說,放棄台獨的選項,堅持自己是個“不分裂整個中國”的“非獨政府”,就不會有兩岸武力相向的可能;對於北京來說,面對一個不獨的台灣,沒有任何理由再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脅。這也是我在〈論兩岸統合的路徑〉一文中所提“兩岸安全相對化與階段化”的看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