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26日電/提及災害與文明的關係,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災害對文明的破壞,然而正如老子所說的“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從文明的誕生到發展的各個過程,災害對文明的積極影響也是一直存在的。
遠古洪荒之時,洪水泛濫是先民們不得不面對的一種危害嚴重的自然災害,從生活在兩河流域、最早進入文明社會的蘇美爾人的文學作品中經常可以見到如下這樣的詩句:
滔滔肆虐的洪水啊,無人能和它對抗,
它使蒼天動搖,讓大地顫抖……
莊稼成熟了,肆虐的洪水卻將它淹沒。
然而,泛濫的洪水在帶來災難的同時,也會給周圍的地區帶來豐富的淤肥,其水源也可用來洗鹽或灌溉。因而古代埃及人對於尼羅河極力讚美,寫下了《尼羅河頌》:
“萬歲,啊,尼羅河;
從大地裡湧出,使埃及興旺!
…………
為了使每個山羊活著,
它灌溉了創造了土地。
它把沙漠和遠離水的地方灌溉了水,
…………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正是幼發拉底河、底格裡斯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的自然災害促進了這兩地人類最早的文明誕生。據古氣候學家研究表現,兩河流域距今5500年以前的氣候乾旱化促進了美索不達米亞古代文明的形成和發展。美國學者羅伯特對此進行了進一步的闡明。他認為,生活在衝積平原上所需要的生計手段遠比原來在高地上要複雜得多,因為大量的決策需要及時而準確地作出,如預報和控制洪水、灌溉和排澇農地、牧養牛等。另外漁獵也增加了決策的複雜性,因為在某種程度上漁獵需要協調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即使搬運農業上所用的石頭也需要相當程度上的組織和協調,因為這些石頭需要從遙遠的山區搬運而來,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社會發展的複雜化進程,促進了文明社會的產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