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國民黨雙週報:十加一正式啟動 台灣受衝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1-06 14:31:44  


  中評社台北1月6日電/中央網路報消息,國民黨中央政策會大陸情勢雙週報1567期發表文章,討論大陸—東協“自由貿易區”,主要內容如下:

  (一)相關情況 
   
  中國大陸—東協(ASEAN)“自由貿易區”(十加一)於2010年1月1日正式啟動,此一貿易區面積覆蓋1,300萬平方公里,有19億人口、接近6兆美元GDP、4.5兆美元貿易總額,為發展中國家最大的自由貿易區,是繼歐洲和北美自由貿易區之後的第三大自由貿易區。 

  依自由貿易區相互進一步開放市場,取消絕大部分貨物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改善服務和投資的市場准入條件,從而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精神,此一自由貿易區啟動後,大陸與東協雙方約有7,000種產品將享受零關稅待遇,實現貨物貿易自由化。其中大陸和東協6個老成員國汶萊、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和新加坡之間,將有超過90%的產品實行零關稅,大陸對東協平均關稅將從9.8%降到0.1%;東協6個老成員國對大陸的平均關稅將從12.8%降低到0.6%。而東協4個新成員國越南、(寮國)老撾、柬埔寨和緬甸將在2015年實現90%零關稅的目標。另在服務貿易方面,雙方也將實質性地開放彼此的市場;投資方面,雙方致力建立一個自由、便利、透明及公平的雙向投資體制。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將使市場形成充分競爭,使雙方民眾可以享受更低的消費價格、更多的選擇,在醫療、教育和旅遊等方面也擁有更多元優惠的機會。 
   
  大陸—東協自由貿易區的建構始於2000年,當時大陸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在新加坡首次提出此一構想,2002年11月雙方簽訂“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定”,2005年7月1日實施“貨物貿易協議”,調降部分關稅,2007年達成商品及服務貿易協定,2009年4月,大陸宣布設立總規模100億美元的投資合作基金與向東協國家提供150億美元信貸,2009年8月,雙方簽署“投資協議”。從提議到建成啟動,前後歷時近十年。 
   
  關於雙方的未來發展,大陸倡議制訂2011年至2015年落實大陸與東協“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夥伴關係聯合宣言的行動計劃”,推動雙方關係邁上新台階,經濟之外,還包括政治、安全、民生、衛生、氣候變化、環境、文化、體育等各個方面,顯見中國大陸與東協之間的未來關係發展將是全面的。 

  (二)研析意見 
   
  1、全球自由貿易區發展趨勢方興 
  
  在全球化趨勢下,區域合作已經成為各國實現經濟增長的重要方式。根據世貿組織2009年11月公布的一項數據,包括自由貿易協定在內的區域貿易安排已經成為全球貿易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09年10月,向WTO通報、仍然生效的區域貿易安排達到186個。而據WTO估計,未通報和正在談判中的區域貿易安排數量各在100個左右。其中中國大陸已與五大洲的31個國家和地區建設14個自由貿易區,簽署自由貿易協定8個,其中已實施的有7個。由於大陸—東協自由貿易區是金融危機後第一個成立的自由貿易區,這樣一個完全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自由貿易區模式,能為雙方帶來那些機遇,是否能帶動區域經濟的繁榮與發展,都備受矚目。 
   
  2、大陸—東協自由貿易區的政治效應 
   
  從國際政治角度分析,大陸—東協自由貿易區的成立,有助於化解東協各國對中共的疑慮,過去東協諸國擔心中共以大欺小,實行霸權政策,在此之後,將會降低對“中國威脅論”憂慮。中共在改善與東協諸國的政治關係後,可以東出太平洋,西進印度洋,有利於海上運輸通道的暢通和海洋空間的開拓。相對的,大陸與東協關係的加深甚至成為此區主導角色之後,影響了亞洲乃至世界的外交格局,不僅日、韓積極加入,美國也在2009年7月宣布重返亞洲。 
   
  3、帶來的經貿利益與挑戰 
   
  大陸—東協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對雙方經貿發展具有多重意義。 
   
  (1)促進經貿發展:自2002年開始自由貿易區建設後,大陸與東協雙邊貿易增長加快,雙邊貿易額從2003年的782億美元上升至2008年的2,311億美元,年均增長24.2%。大陸已從東協第六大貿易夥伴上升為第三大貿易夥伴,而東協則成為大陸第四大貿易夥伴。在投資方面,2008年大陸對東協國家直接投資達21.8億美元,較2007年增長125%。截止2009年6月底,雙向投資已超過600億美元。估計將使東協國家和大陸GDP的年增長率分別提高1%和0.3%。 
   
  (2)對大陸有利的一面:自由貿易區建成後,有利於高新技術產品如電信、機電、成套設備和農產品的出口,可以減少外貿的摩擦和阻力,有利於企業走出去,尋求海外發展新空間,以及有利於自然資源和能源的供應。 
   
  (3)對大陸弊的一面:大量產品實施零關稅後,大陸比較脆弱的產業不可避免地受到衝擊和影響,例如水果和橡膠產業會直接受到衝擊。另由於大陸對東協的貿易往來中,除了農產品長期貿易逆差外,其餘都是順差,預料隨著相互開放市場,大陸的順差會加大。此情難免令東協國家警惕到大陸產品的大量湧入會衝擊其國內產業,造成失業增加,從而啟動貿易保護條款,以防止大陸產品形成強大的競爭優勢。 
   
  (4)基本上大陸與東協國家相互之間有很多互補產業,出口產品結構上也有所不同,自由貿易區的建成可以使雙方發揮各自優勢,實現雙贏。通過自由貿易區的安排進一步推動各自主要經濟體貿易結構的優化和升級,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如何將各自的優勢進行比較剖析,實現同行效益最大化,避免惡性削價競爭與可能孳生的自由貿易區壁壘,創造各自優勢最大化,是未來此一自由貿易區重要的考驗。 
   
  4、台灣受到的衝擊與因應 
   
  台灣基於經濟發展、集體安全與外交考量,於1980年代提出“加強東南亞華商經濟合作方案”,加強與東協國家經貿關係,雙邊經貿關係自1987年起不斷提高。但是此種形勢隨著中共加強與東協互動而逐漸改變,自2002年大陸與東協簽署“框架協議”之後,大陸與東協10國的貿易額增長快速,而台灣的份額卻相應地下降。在大陸—東協自由貿易區開始正式運作後,台灣產品在大陸和東協的競爭力必將下降,影響所及估計GDP可能下降0.176%;若未來東協10加3(中日韓)形成,台灣GDP更將下降0.836%。包括石化、紡織、機械、汽車零組件等產業競爭力流失,連帶恐造成產業外移,失業率攀高的嚴重後果。


    相關專題: 中國-東盟自貿區成立 全球最大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