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信報:中國東盟合作 擺脫依賴歐美舊模式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1-04 11:16:14  


  中評社香港1月4日電/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在一月一日正式啟動,成為全球第三大自由貿易區,僅次於北美自由貿易區(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協定生效)及歐盟(始於一九七二年七月)。

  香港《信報財經新聞》今天社評說,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醞釀期始於九十年代中亞洲金融風暴,當時中國政府堅持人民幣不貶值,令東南亞國家避過了另一場災劫,自此之後,中國在區內的地位逐步上升,並且有取代日本成為龍頭之勢;自此之後,中國和東盟加強聯繫、互通有無,減少依賴出口美國的增長模式開始萌芽。到了二○○二年十一月四日,中國與東盟十國領導人在金邊簽署“合作框架協議”,正式提出建立中國—東盟自貿區的構想。以去年截至十一月底止,中國與東盟國家的貿易額達到一千八百七十億美元,其中出口九百三十二億美元,進口九百三十八億美元,基本保持進出口平衡,中國和東盟已互為對方的第四大貿易夥伴。

  對中國來說,建立一個“以我為主”的自由貿易區,長遠來說才能擺脫依賴出口美國和歐洲、依靠西方國家成為經濟發展火車頭的舊模式,而在自由貿易區內除了貨物和服務業逐步開放最終達到零關稅之外,自貿區內逐步採納人民幣作為結算以至儲備貨幣,令人民幣正式走向國際化,也許才是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另一重要作用。

  社評說,在中國--東盟自貿區啟動前夕,東盟與中日韓及香港金管局正式簽署了清邁協議,成立了規模為一千二百億美元的亞洲區外匯儲備,成為了亞洲區內金融合作的一項重要成就。目前人民幣可以在香港結算,隨著中國與東盟國家的貿易量不斷增加,該地區內人民幣的流動應該大幅上升,據內地的學術界指出,相信五年內人民幣在東南亞將暢通無阻,從而令人民幣有繼續上升的潛力。

  自金融海嘯發生之後,中國一直力倡建立多元化的儲備貨幣,減少依賴美元,但事實卻是中國在過去一年仍是美國債券的最大買家,而且人民幣因應國際金融市場的波動,反而放棄了早前盯著一籃子貨幣的做法,改為重新跟美元“掛勾”;以中國跟美國的龐大貿易量計,人民幣在目前的條件下根本無法擺脫美元,唯一出路,是人民幣走向國際化,成為國際流通的硬貨幣,如此才足以在金融領域上減少受美元的牽絆。

  社評指,除了貿易,金融合作也是中國加緊和東盟走在一起的領域;去年十月二十四日的第十二次中國與東盟領導人會議上,中方提出“中國--東盟投資合作基金”,首期募資十億美元,而中方則決定向東盟提供一百五十億美元信貸,其中六十七億美元屬優惠貸款。而為了配合自由貿易區,去年七月六日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正式啟動,內地銀行已在東盟多個國家進行人民幣結算。

  中國--東盟自貿區擁有十九億人口,但區內大部分均屬發展中國家,東南亞國家的工商界就曾經擔心自貿區成立之後,零關稅會讓中國製造的貨品大量湧入,令區內的企業無法招架,造成大量勞動人口失業;不容忽視的是,如果東南亞國家無法在自貿區啟動後保持競爭力,它們屆時自行恢復設置各式貿易壁壘是大有可能的。

  新加坡資政李光耀去年十月在華府的一次演講中談到東亞、美國和東盟的關係,他說“東盟的共識是美國在東亞依然是不可取代的”,但東盟在新的複雜局面中必須找尋新的架構,例如亞太經合會議(APEC)、東亞峰會、亞太共同體(由澳洲倡導)等;李光耀指出,東盟缺乏戰略分量,而中國還沒有準備好,美國依然是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和最後的市場。

  社評最後說,中國與東盟的關係,最終將會觸動美國的利益,自貿區因此不是純經貿合作體系,它還會牽動中國和美國之間長遠的角力。


    相關專題: 中國-東盟自貿區成立 全球最大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