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解放軍列裝高性能屏蔽布 可應對電磁武器攻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1-20 13:29:02  


把野營裝備拉到生疏地域進行實戰測試。
  為戰而研 鑄就現代化移動營盤——對話總後建築工程研究所所長張茂功、政委郭治中 

  歲月飛逝,從巍巍燕山起步,到渭水河畔立業。50年來,總後建築工程研究所始終堅持“一切為了戰場、一切為了部隊、一切為了事業”,把一項項後勤裝備和技術源源不斷地輸送給部隊。 

  作為全軍唯一承擔野營裝備、倉庫裝備、搶修搶建裝備和工程偽裝技術研究的科研單位,自建所以來,該所共完成重大科研項目400多項,獲國家和軍隊科技進步獎191項。其中,國家科學大會獎1項,國家發明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三等獎7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15項、二等獎59項;獲國家專利25項,70多項成果填補我軍後勤裝備空白,88項定型列裝;裝備部隊近50萬台套。 

  尤其是,僅有100多人的建築工程研究所2次被中央軍委榮記集體二等功,130多名個人受到國家、軍委、總部表彰獎勵。這樣的榮譽著實來之不易! 

  “人員少,成果多。單位小,貢獻大。”幾乎所有到過建工所的人都這麼說。這其實是對建工所50年輝煌業績的由衷贊譽,也是對建工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落實全面建設現代後勤戰略思想的褒獎。 

  2009年11月上旬,我們採訪了建工所所長張茂功、政委郭治中。在與他們的對話中,找到了建工所成功與輝煌背後的答案。 

  讓科研與戰場完美結合 

  問:50年生生不息,50年薪火傳承,50年發展壯大。請問建工所是如何走到今天,走向輝煌? 

  答:1959年,建工所的前身——後勤技術裝備研究院後方工程研究所在北京房山組建。後因任務轉換,改稱倉庫研究所、物資貯存技術研究所,1970年遷至西安,1981年正式定名為總後建築工程研究所。 

  50年來,黨委班子歷經7屆,領導換了一茬又一茬,科研隊伍交替一代又一代,任務一年比一年更繁重,但建工所為戰而研、為兵服務、為民奉獻的方向沒有變,矢志科研、創新攻關、拼搏奉獻的作風沒有丟,全所上下堅守事業重於家庭、責任重於泰山、使命高於一切的信念,弘揚一切為了戰場、一切為了部隊、一切為了事業的建工精神,把心思鉚在國防科研事業上,把青春和熱血奉獻給黨和軍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