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11日電/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長三角16個城市的GDP遠超珠三角,GDP增長9.2%也高於同期珠三角平均增速。隨著長三角內需市場崛起,近年來,兩大區域經濟體的經濟總量差距逐漸拉大,業界憂慮,失去GDP總量頭把交椅的珠三角將陷入發展停滯困局。然而專家認為,比較兩大經濟圈不能唯GDP至上,其在國家戰略中擔綱的角色、發揮的優勢各有不同。
大公報報道,長期跟蹤、研究長三角區域經濟的無錫市統計局披露的上半年長三角經濟發展數據顯示,長三角16市上半年實現生產總值26861.39億元,在外需不振前提下,仍比去年同期增加1200多億元,GDP平均增速達9.2%,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1個百分點。
同期,廣東省全省上半年GDP平均增速為7.1%,生產總值僅16538.09億元,比長三角少10323.3億元,更勿論只包括廣州、深圳、東莞等9個城市的珠三角生產總值。而2008年全年,珠三角地區實現生產總值29745.58億元,長三角16市生產總值則突破5萬億大關,為53955.89億元,兩大區域經濟總量相差24210.31億元。
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林江教授分析,兩大經濟體經濟總量的差距非常明顯,但卻不具備可比性,首先珠三角區域只包括廣、深、莞、佛等9大城市,長三角區域包含滬、寧、蘇、杭等16大城市。
按照去年9月國務院發布的《關於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長三角區域範圍已明確擴至滬蘇浙2省1市全境。林江認為,日後一旦要比較經濟總量,也只有拿囊括了粵港澳的大珠三角區域與長三角區域比較才合理。
長三角急需市場引導
數據還顯示,在外需、外資及外向型製造業疲軟的大背景下,長三角地區“三駕馬車”中的消費、投資保持較快增長。而經濟結構最直觀的改變則是服務業在區域經濟總量中佔比提高,透視出多年來長三角地區“加快服務業發展”的經濟決策初見成效。
進出口大幅下滑背景下,上半年服務業對珠三角區域GDP貢獻率從37%猛增到64%。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郭萬達表示,升級產業、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推動企業節能減排是兩大經濟區面臨的共同難題。在加工貿易轉型與外需疲軟的疊加陣痛期,兩大區域的服務業對經濟總量的貢獻比例仍將上升。
林江透露,兩大區域取長補短對國家戰略影響深遠,由於背靠內陸腹地,長三角具有常年發展內需市場的經驗,江浙滬一帶分布有大量傳統國企;而珠三角民營經濟發達,對外向型需求十分敏感。他建議,長三角應乘上海打造國際金融中心的契機,借助上海金融中心在服務業上的輻射優勢,將本地先進製造業推向日、韓、東南亞等市場,彌補外需上的薄弱。
林江分析,國企與民營企業的資源整合將是未來長三角的發展方向,當前長三角面臨的現實問題是如何將發展市場經濟與管理國有資產相結合,換言之,長三角急需更多的市場引導而非政策管制。反之,珠三角在市場對資源配置上相對靈活,更需要加快推進各地政府資源整合,以建立現代產業體系。
郭萬達指出,從國家戰略層面講,政府希望長三角立足產業整合、打破國有壟斷資本造成的資源配置失衡格局,創造江浙滬地區內部的共贏,帶動中西部崛起。而對珠三角的期許則寄望其在《珠三角改革發展綱要》框架內發揮“先行先試”的自主權,以“改革試驗區”的姿態為科學發展探索新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