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粵港經濟融合的三個誤區和兩個問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8-02 00:31:11  


粵港合作,勢在必行。
  中評社╱題:粵港經濟融合的三個誤區和兩個問題 作者:劉迺強(香港),全國人大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委員、本刊學術顧問 

  去年年底《珠三角發展及經濟規劃綱要》公佈之後,粵港經濟合作全面提速,表面看來,兩地政府態度熱切,官員來往頻繁,但實際的進展,依然十分緩慢。當前香港經濟苦無出路,《綱要》事實上已經為香港作出定位以及區域分工,明眼人知道這是香港的救命草,同時也是一個大機遇;如掌握不好,不但辜負了中央的美意,並且會加速香港經濟地位邊緣化。

  粵港合作的瓶頸

  回歸以來的粵港合作實踐,為我們提供了一些正反的經驗,總結下來,有幾個誤區,雙方都需要設法避免,不要再重覆。

  第一個誤區是過分注重政府之間的溝通合作。這一錯誤的做法,主要來自內地的官本位作風。內地地方之間的合作,只要政府拍了板,一系列政策便隨之出台,並且組織企業唱戲,如手使掌那麼順暢,而成果也立竿見影。但是“一國兩制”之下的香港,卻是“大市場,小政府”的格局。政府不但無作為,也難有作為,它既沒有槓桿、也沒有機制去使它能有效做事;甚至在內地隨便一個鎮委書記在飯桌上就可以說了算的1千萬元的少額撥款,在香港,都要交立法會通過,才能撥款。

  這樣下來,兩地政府開會,內地政府經常會感覺香港那邊好像甚麼都不大熱心,有如熱面孔貼著冷屁股那麼難受。回歸之初,因為當時的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堅持香港要維持其殖民地經濟的特色,要獨立發展,不與內地經濟融合;香港對於粵港聯席,初期的確不大熱心。但是慢慢下來,大家都陸續明白到香港經濟的困境,堅持孤島形經濟必然是死路,粵港經濟融合已經成了香港上下的共識,香港政府基本上也是想融合的,只是心未必有餘,但力卻肯定不足。

  有一點,內地政府慢慢已經摸到,香港政府經常是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要香港政府決定辦一件事情十分難,既有內部的官僚惰性,又有外部的各種反對聲音。再加上政府長期弱勢,許多時連協調社會各方利益的能力都缺乏,只可能一遇到社會有反對的聲音,便停下來不幹,歲月蹉跎。以內地政府講求政績,你追我趕的習慣,香港政府的作風有如急驚風遇著慢郎中,內地覺得香港政府很難合作。而香港這一邊,卻認為內地決策過於草率,人治味道太重,往往缺乏論證,而且人去茶涼,缺乏延續性。香港方面堅持認為,只要決策做出了,香港在執行時,無論在項目管理、質量監督等,都遠比內地周詳、徹底和有效率。

  本文目的不在於評論香港與內地的作風誰優誰劣,只在指出兩者巨大的差距,很難合作。在此形勢之下,兩地政府主要的合作方式,是聯席會議。香港特首和廣東省委書記一年開會一天,六個月後,由政務司司長與省長作中期工作進度會議。聯席會議之下,設幾個小組,進行工作層面的會議。香港和深圳之間的城際合作,基本上也是循這個模式,但是卻連經常性的最高層聯席會議機制都沒有。大家都知道,這樣的官式會議,解決不了多少問題,過去十二年就是這樣渡過了。再往下還繼續這樣走,明顯跟不上客觀的形勢,和區域中人民的願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