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李逸舟:台灣獨不了,我們充滿信心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09-07-01 10:59:49


 
  六、落實“胡六點”精神,全面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 胡六點” 從政治、經濟、文化、涉外事務、軍事互信等各個方面具體描繪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整體架構與目標,確立起兩岸經由長期的經濟文化融合逐步實現最終統一的正確道路。 

  那麼,和平發展會不會導致與我們預期目標相反的結果呢?這裡,對任何可能妨害統一目標的潛在因素與禍根,當然都要高度警惕,以策萬全。但深究細察,就會知道這種可能更多地是存在於人們形式邏輯的推衍之中,而在兩岸關係現實的辯證邏輯層面,則並不蘊含這樣的結果。 

  首先,“ 胡六點” 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架構設計,基礎建立在一個中國之上,以統一為指向。對於未來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種種負面狀況,“ 胡六點” 本身內含有相應的防禦機制與應對機制。比如“ 恪守一個中國” ,“ 繼續反對台獨分裂活動是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必要條件,是兩岸同胞的共同責任 ” ;比如對於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明確是以 “ 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 為前提,並著重申明“ 不受任何外國干涉” ;比如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達成兩岸和平協議,則一定要建立在 “ 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 。而最後保證這些基礎、前提確實不被動搖的基礎和前提,則存在於我們可以預見的國家軟硬兩方面實力的持續進步與發展,及我們捍衛國家主權領土不受分割的民族意志之中。 

  那麼,在台灣這樣一個選舉社會,政黨輪替、民進黨重新執政的可能是客觀存在的,那時會怎樣?其實,民進黨如果能夠再次以“台獨”為武器重新上台、而且上台後能夠繼續推行“台獨”路線,那只有一種可能,這就是海峽兩岸間主張統一的人們之間比如國共兩黨之間在一個中國問題上又重新回到以前那種激烈糾纏、嚴重對抗的局面。除此之外,民進黨唯一的選擇只能是逐步調整政策,回歸現實道路。如前所述,“台獨”在過去一個時期裡之所以能夠成為嚴重干擾兩岸關係的突出因素,不是由於其能量和影響有多大,而是由於人們混淆了兩岸間不同性質的矛盾,把對岸那些主張統一、但在一個中國問題上與我們抱持一定不同看法的人統統歸諸於“台獨”和“ 兩個中國” ,這一方面使島內主張統一的力量逐步失去“ 話語主導權” ,一方面導致一些本來認同未來統一的民眾出於對大陸不滿而轉向支持高喊“台獨”的人士。現在,“ 胡六點” 已經明確指明兩岸尚未統一的原因是由於“ 上個世紀40年代中後期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 ” ,從根本上厘清了兩岸間兩種不同性質的矛盾,並正面面對不同的統一主張與立場之間的差異。這從總體上抽去了“台獨”勢力製造兩岸對抗從中漁利的現實基礎,決定了民進黨不可能再依靠“台獨”去獲得政權,獲得政權後也不可能再如以前那樣實行“台獨”路線。此外,“台獨” 必定退潮的內在依據,還存在於“台獨” 的起源之中。1945年台灣“ 光復” 時,台灣人民對祖國充滿期待, “ 全島鼓樂,數月不絕” 。後來一些人選擇“台獨”,主要是對國民黨接收時的種種作為、“ 228事件” 、長期專制統治的反抗,並不是台灣人天然地、絕對地非獨不可。隨著台灣政治轉型期的結束,受兩岸基本格局規限,加之我政策方針越來越合情合理、越來越照顧到台灣人民的情感與利益,“台獨”退潮勢所必然。當然,作為一種社會政治過程,“台獨”不可能戛然而止,餘波蕩漾是肯定的,回光返照也是可能的;其中主要的觀察點,仍然是島內圍繞政權進行的鬥爭。 

  近來不少論者都提到一個矛盾現象:一方面是去年以來兩岸關係陸續取得重要進展,一方面是台灣民眾中的 “ 主體意識” 還在繼續增長。其中透露出的,同樣是對兩岸關係未來發展的隱憂。這當然不是空穴來風,有台灣當局 “ 陸委會” 公布的各項民調數字為據。但這一現象仍然可以置於事物的運動過程進一步加以辨析。大家知道,台灣意識並不等於“台獨”意識。在過去二十多年,它在台灣社會特別是某些政治人物和媒體中被逐步衍化引伸出 “ 台灣主體意識” 。“台獨”勢力使用這一概念時,無疑注入了所謂“ 主權獨立” 、“ 一邊一國” 的內容。那麼,除了“台獨”作祟之外,“ 台灣主體意識” 為什麼在一般台灣民眾中也逐步發展出與大陸相區隔、相抗衡的意涵呢?首先,所謂 “ 主體” ,是相對於客體而言,而客體的特征是從屬性與受支配性。在以前兩岸關於一個中國的爭執中,大陸長期堅持 “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 、兩岸是中央對地方關係、台灣在國際上沒有資格如何如何等絕對排它性主張,被台灣民眾認為是 “ 完全無視現實” ;相對應地,他們始終堅持兩岸是“平等” 關係。表現在政治概念上,就是“ 兩個對等政治實體” ;進一步表現在理論和理念層次上,就逐步發展為 “ 兩個主體” ,因而有所謂“ 台灣主體意識” 之論。其次,當前島內民意調查中表現出的“ 台灣主體意識” 不降反升的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屬於一種事物變化前的過渡性社會心理反應。其中一是擔心兩岸關係走得太快;二是觀望大陸 “ 兩岸同屬一中” 的理念及其一系列新政策、新舉措是否能夠切實貫徹,還是僅僅屬於一種權宜之計。可見,所謂 “ 台灣主體意識” 並不象人們想象的那麼可怕。如果說以往二十多年部分台灣民眾從心理上走過了一個與大陸漸行漸遠的過程,那麼在胡錦濤 “ 對台新戰略” 確立並不斷強固以後,兩岸人民在思想上、感情上相向而行的一個新的戰略進程已然開啟,本來深藏於台灣人民血液深處的 “ 中國意識” 將不斷被激活,並逐步發展成長。 

  深切明了以上道理,我們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前景就會充滿信心,多一份篤定,多一份從容。不能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我們與外國間的和平發展相提並論,兩岸同為中國人的血脈情感、同文同語、同習同俗的文化基因將發揮它深遠的影響。隨著兩岸經濟合作大規模推進、 “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局面進一步形成,兩岸將由經濟的融合逐步達成經濟的一體化,形成經濟的統一。隨著 “ 三通” 後兩岸間“ 一日生活圈” 功能逐步發生作用,兩岸人員往來及台灣民眾在大陸求學、就業、定居、通婚等各種活動成為常態,民間社會聯繫日益綿密,人民情感持續交融,事實上將逐步實現兩岸社會的融合。隨著兩岸交流融合的進一步發展與大陸經濟社會全面進步,將逐漸為解決兩岸政治分歧提供條件,為最終走向兩岸政治的統一奠定基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