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李逸舟:台灣獨不了,我們充滿信心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09-07-01 10:59:49


 
  四、兩岸緊張成為“台獨”勢力在島內操弄族群對立的基本前提 

  20世紀90年代初期,台灣經過一系列“憲政改革 ” ,民主化的各項主要目標基本實現;經過各種選舉和李登輝大量拔擢本省籍人士出任黨政要職,國民黨政權本土化程度大大深化,本省籍民眾中長期積聚的 “ 出頭天” 思想大大紓解。民進黨鑒於“ 民主牌” 逐漸失去效用,曾一度試圖以升高“台獨” 訴求強化與國民黨鬥爭的力度,但在1991年底的選舉中遭遇重挫。此後,民進黨逐步展開淡化“台獨”的“ 路線轉型” 。就大趨勢而言,如果除開兩岸因素、單純從島內政治鬥爭因素看,雖然國、民兩黨在統獨問題上尚標舉不同的口號,但國民黨主張的是未來 “ 遠程” 的終極統一,民進黨則認識到“台獨”起碼在現階段並不存在實現的可能,這其實說明雙方在相當一個時期內的真實訴求是相互重叠的,就是 “ 不統不獨” 。所以,不論是統獨鬥爭還是族群矛盾,本來已經不再具有那麼高的對抗性與激烈程度。90年代中期民進黨先後兩位黨主席中,施明德率先與外省籍色彩最鮮明的新黨 “ 喝大和解咖啡” ,許信良“ 夜奔敵營” 並倡導建立“ 大聯合政府” ,在兩岸關係上提議“ 大膽西進” ,都是上述趨勢的直接體現。 

  但是,在島內上述趨勢發展的同時,海峽兩岸尤其是本來都主張兩岸統一的國、共兩黨之間,在一個中國問題上的分歧與鬥爭卻不斷升級。1993年雙方在 “ 九二共識” 基礎上舉行了汪辜會談,為打開兩岸政治僵局展露一線曙光;但在同年年底雙方都出席的APEC會議上,大陸為消除 “ 兩個中國” 印象而改變已經慣稱的“ 台灣是中國一部分” 提法,重提“ 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 ,引出台灣當局與會成員專門召開記者會公開宣示 “ 階段性兩個中國” 。1995年在大陸強烈交涉後,美國仍允許李登輝以私人名義訪美,大陸展開 “ 文攻武衛” 予以大規模反制,結果是李登輝高票當選。1997年香港回歸後,台灣當局為擺脫國際社會逐漸形成 “ 一國兩制” 適用於台灣的印象,於1999年拋出 “ 特殊國與國關係” ,導致兩岸兩會商談全面中止。此後,台灣方面不斷重申 “ 九二共識” 就是“ 一中各表” ,並多次要求恢復商談;大陸則以“ 一中各表是對九二共識的嚴重歪曲” 予以拒絕(這也是陳水扁上台後聲稱所謂“ 九二沒有共識” 的原因之一)。此期間,台灣民眾對“ 民進黨上台會帶來戰爭危險” 的疑懼心理大大減弱,終至2000年民進黨一舉奪得政權。 

  上述過程中,李登輝與後來上台的民進黨其實都掌握到一條規律,就是兩岸緊張有利於他們在島內調動與補強族群對立,有利於前者削弱黨內的 “ 非主流派” ,有利於後者打擊主張統一的國民黨。其中的關鍵在於,在兩岸持續的對抗中,大陸關於一個中國的定義與要求,在部分原本贊同一個中國的台灣民眾心目中變成 “ 不近情理” 、“ 無視現實” ;大陸打擊台灣當局在國際上的活動,變成是對台灣的 “ 打壓” 、“ 欺辱” 、“ 沒有同胞情誼” ;從而形成誰與大陸對抗誰就是英雄、票就投給誰的惡性循環。“台獨”勢力則食髓知味,有緊張就利用緊張,沒有緊張就千方百計製造緊張,不斷拋出議題挑逗大陸 “ 跳” 起來說“ 狠” 話,塑造悲情哀兵之態。在這過程中,由於國民黨堅持的一個中國立場並不能有效穩定兩岸關係,因而在島內統獨爭議中逐漸處於不利境地,進而陷入政治上的全面被動;而大陸則不得不持續耗費巨大的政治經濟資源去反對和遏止“台獨”,長期被動,疲於應付。直至2005年胡錦濤總書記發表 “ 四點意見” ,這種惡性循環才得以打破。其間的經驗教訓,值得對台研究隊伍深切自省。 

  五、“胡四點”開啟兩岸關係發展新階段 

  2005年3月4日 ,胡錦濤總書記發表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係的“ 四點意見” 。隨後,國民黨提出由黨主席連戰訪問大陸的要求。4月,大陸在國民黨並未改變 “ 九二共識就是一中各表” 立場的情況下,正式邀請連戰來訪。兩黨領導人在 “ 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 中,除共同宣示堅持“ 九二共識” 、反對“台獨”、建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架構、促進兩岸“ 三通” 、促進終止兩岸敵對狀態等共識外,專門明列“ 恢復兩岸協商後,討論台灣民眾關心的參與國際活動空間的問題,包括優先討論參與世界衛生組織活動的問題 ” 。這表明,國共兩黨經過二十多年的互動摸索後,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問題上終於達成一致,實現了 “ 對接” ,標誌著中共關於“ 兩岸同屬一中” 的政策思想在實踐中走向成熟。筆者當時由此斷言:“台獨”已是強弩之末,兩岸關係從此將逐步進入一個良性互動的新階段。 

  許多對兩岸關係了解不多的人士會直觀地認為,去年以來兩岸關係取得的一系列快速而引人注目的變化,起因於民進黨在去年選舉中失敗下台。其實,真正的變化從 “ 胡四點” 已經開始,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在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基礎上,認真總結兩岸關係發展歷史經驗與基本規律,本著擱置爭議、求同存異的態度,正確處理了兩岸在一個中國問題上長期存在的分歧,為台灣人民展現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樂觀前景,從而也就抽去了“台獨”勢力長期賴以通過製造兩岸緊張獲取政治利益的客觀基礎,扭轉了島內政治運行的格局。近年台灣局勢與兩岸關係出現的種種轉折性進展,都屬於胡錦濤 “ 對台新戰略” 的初步效應。

  繼“ 四點意見” 以後,胡總書記還陸續就台灣問題與兩岸關係多次發表談話,構成了中共 “ 對台新戰略” 的系統內容,並於 2008年12月31日 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三十周年的講話中總括其成。關於 “ 對台新戰略” 的意義與內涵,筆者在發表於今年《中國評論》五月號的《胡六點四大思想理論創新及其實踐意義》一文中已經作過全面闡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一讀,這裡不再詳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