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2日電/中國時報報道,根據大陸日前推出的“十大行業振興規畫”,在航空運輸行業中,確實包含“取消或推遲已訂購飛機”的規畫。但就在中國、法國關係因西藏問題鬧僵,又因圓明園銅首拍賣問題而鬧得不愉快之後,傳出大陸推遲歐洲空中巴士公司一百五○架客機訂購合同的消息,要說此舉不含“報復”的意思,恐怕不易取信於人。
報道說,以大額經濟採購做為一種外交報復手段,中國已經行之有年,早前的例子包含德國總理默克爾因會見達賴喇嘛,使德國商業界遭致大陸一連串的“取消商業合作”報復。在默克爾之後,法國總統薩科奇成為新的焦點。
薩科奇上任以來,去年先是為他參加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列出人權前提條件,惹惱北京,最終薩科奇只能虎頭蛇尾地乖乖到了北京。再後,薩科奇重蹈默克爾的覆轍,會見了達賴,終於讓中國忍無可忍。至於圓明園銅首的拍賣,只是最後一根稻草,非為主因。
法國是空中巴士公司的主要資方,在推遲空中巴士公司一五○架飛機、價值約一百億美元的採購合同之外,大陸更明顯的對法國報復作為,是中國總理溫家寶二月間的歐洲訪問,刻意避開法國;其後,中國商務部長陳德銘率領的龐大採購團,幾天之內就在歐洲簽署了一三○億美元的採購合同,而此行中,法國同樣被忽略。
中國以大額採購做為外交報復手段,過去的殺傷力還不算明顯,但在受金融危機影響,各國保護主義興起,國際市場需求大幅下降之後,其震撼力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這種大額採購作為,只有中國大陸這種特殊經濟體制才可以做到,而以此作為外交槓桿,過去難免惹來自由經濟體系國家的批評,但金融危機之後,各國政府不但爭先涉足市場,甚至都成為市場中的主角,因此,再要以“自由市場”角度批評中國大陸,恐怕已經不再合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