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加卑詩中學重建引爭議 華工遺骨恐被擾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2-17 10:32:45  


1892年華人落葬的地方可能在這棟學校建築物之下。
  中評社香港2月17日電/加拿大卑詩一間中學的重建,可能翻起150年的塵土,一堆堆無名客死異鄉的華工骸骨,可能隨著飄起的泥土、伴著工程車的騷擾,重回塵世。百年前在“二埠”辛勞工作的先僑,可能是今日的可憐菲沙河邊骨,只是,當年終日盼望他們回家的深閨夢裡人,也早已作古了。

  據加拿大《明報》報道,有超過2200名學生、號稱全卑詩省規模最大的中學新西敏中學(New Westminster Secondary School) 正籌備重建,這項重建的規模極大,被當局稱為“本省史上最大、最複雜的教育設施建築計劃”。但這項計劃,引起破壞舊華人墳場的質疑,因為選址非常接近百多年前的墳場。這可能是卑詩省首次因為興建學校而引來需要處理歷史墳場的例子。

  新西敏中學現址在40年代建成,當年是建築在部分墳場上,而擴建該校的話,可能會觸碰到現存校址旁邊舊墳場的其它範圍,而附近更有兩塊地皮曾經特別辟為華人墳場,因此各界擔心動土會騷擾先人安息。

  負責中學重建的新西敏教育局,及新西敏市長最近分別向明報承諾,不會在原墳場上蓋學校,但教育局也承認,由於地緣關系,工程啓動時,不排除會挖出華人遺骨的可能,屆時,當局會向華社征詢意見,如何妥善處理先僑遺骨。

  為保留華人歷史遺址而四出奔走的加和會會長朱偉光透露,他也是在去年年底才發現該事,但多番查詢,仍然未知道究竟新學校如何興建。朱偉光指出,由於現有中學建立在舊墳場之上,先拆掉舊學校再建新校,難免大動土木,究竟如何保護地下遺骨?成為一個嚴峻問題。

  新西敏教育局在1997年,就開始籌劃在市西端興建一所中學,2003年省教育廳同意重建現有新西敏中學,另如果找到合適的地皮,可以興建一所新的中學。但教育局無法選到合適及合價錢的地皮開辟新中學,於是在2007年決定將新西敏中學改建及擴大至一所西端的大中學,甚至希望分為初中、高中,及小學部。

  興建中學的選址在新西敏市8街(8th St.)、6街(6th St.)、8路(8th Ave.)及10路(10th Ave.)的範圍內。

  根據原來的計劃,新校舍有部分會建築在舊墳場上面,但市府及教育局目前已經意識到事件極度敏感,重建計劃可能會大幅度修改,甚至將校舍分開幾段興建,甚至不建小學,務必避開墳場。而另一個計劃是,在當地興建紀念碑。

  新西敏中學的現址,在1860年代是公衆墳場的一部分,1870年代時遺骸陸續搬去菲沙墳場(Fraser Cemetery)。但在1890至1914年間,西北方及南方均開辟為華人墳場。

  教育局主席詹曾(James Janzen)說,據他所理解,當時的華人喪葬規矩是下葬7年便會“執骨”,將骨頭挖出來,運回中國安葬。但到了1920年代,中國戰亂頻仍,究竟是否完全遷葬,不能完全肯定。但市府曾經勘探,沒有發現,相信遺骸不是運回中國,便是遷葬到加拿大其它墳場。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