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張亞中:胡六點目標 建立和平框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1-23 00:30:09  


 
  三、其它議題:“讓步”中有“堅持”

  在“讓步中有堅持”的部分,分別出現在“胡六點”的第二、三、四、五點。

  在經濟議題上,“胡六點”中的第二點,回應了國民黨所提出的“綜合經濟合作協議”CECA,並提出“建立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以作為有別於港澳的CEPA。換言之,兩岸“經濟合作協議”的基礎,與港澳基於“一國兩制”有所不同。另外,“胡六點”主張“建立更加緊密的兩岸經濟合作機制進程,…有利於探討兩岸經濟共同發展同亞太區域經濟合作機制相銜接的可行途徑”,以協助台灣透過中國大陸參與亞太經濟整合,以解台灣人民擔心被東亞經濟整合邊緣化之憂慮。這其實就是針對馬英九所曾提過的“綜合經濟合作協議”(簡稱CECA)最直接的回應,相關內容在最近的國共論壇中已經有在初步對話了,我們預期這或許將是兩岸未來分歧最少,也將是進展最快的一環。

  在文化議題上,“胡六點”中的第三點提出“台灣文化豐富了中華文化內涵。台灣同胞愛鄉愛土的台灣意識不等於‘台獨’意識”的觀點,顯示,“胡六點”將文化與政治分開處理,將台灣近年來“我是台灣人”認同意識的高漲,歸結為“文化”、“愛鄉土”屬性。唯需指出,“台灣意識”近年來在政客們的操弄之下,已經變成一個“政治認同”問題。另外,在文化議題上,“胡六點”特別強調要“加強兩岸青少年交流,不斷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增添蓬勃活力”,顯示中國大陸方面已充分了解到“青年認同”在未來兩岸關係中的重要性。

  在社會交流議題方面,“胡六點”中的第四條特別對國民黨與民進黨提出期許。在國民黨方面,“將繼續推動國共兩黨交流對話,共同落實‘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在民進黨方面,“只要民進黨改變‘台獨’分裂立場,我們願意作出正面回應”。此項談話顯示出,“胡六點”的彈性與堅持。彈性是針對馬英九即使在重新執之後,仍舊不談恢復“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運作,中國大陸仍然願意與國民黨共創願景,包括同意馬英九提出的“外交休兵”、連戰出席亞太經會合會領袖會議、四項協議的簽署;堅持在於對與民進黨交流以該黨放棄“台獨”做為前提。在這個議題上,胡錦濤要處理的是與馬英九、國民黨、民進黨、淺綠人士不同的關係。“胡六點”在這一個議題上提出了未來互動的基礎。

  在國際參與議題方面,“胡六點”中的第五條特別提到“對於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以通過兩岸務實協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可以很清楚的了解,明年的WHA活動,台灣應有可能參與,但是,“胡六點”也很清楚的說,是“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而不是“參與國際組織身分”問題。

  在和平議題方面,“胡六點”特別提出,為有利於穩定台海局勢,減輕軍事安全顧慮,“兩岸可以適時就軍事問題進行接觸交流,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問題”,但是更強調“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這段話顯示,兩岸可以就台灣長期所呼籲的“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進行協商討論,但是真正能夠達到兩岸和平發展,仍舊需要一個兩岸和平協議的和平框架。這意味北京考量的已不僅是“撤飛彈”的議題,而是有意就兩岸未來要怎麼從目前的非官方關係,過渡到某種的“官方關係”,嘗試啟動對話了。這將直接觸及“兩岸定位”的爭議。 

  四、台灣如何回應和平框架訴求:不接或如何接?

  總結來說,“胡六點”主要訴求是兩岸建立“和平框架”,胡錦濤嘗試把“和平協議”與“和平框架”做為其個人在對台事務中的歷史定位。就中國大陸而言,不可能會接受一個造成兩岸永久維持現狀(即“不獨不統”);甚而不會接受一個以兩岸相互獨立為基礎,可能追求“統一”(即“先獨後統”)的和平框架。

  在“胡六點”以後,台灣面臨兩個思考,一是要不要接“和平協議”這個議題,如果長期不接,中共將如何回應?中共在經濟上的惠台政策能否持續?台灣的國際活動空間能否繼續擴大?二是如果要接,台灣能否與中共達成一個相互可以接受的協議。這是台灣必須面對的課題。有關如何接的部分,本人已有論述,今天擔任引言,不再多論。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