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月15日電/中央日報網路報發表社評指出:二○○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三十週年座談會上發表講話,講話內容對兩岸關係未來發展有極其深遠影響性,台灣方面有必要加以仔細研究,並且想出因應策略,使兩岸關係發展能朝最有利於台灣的方向前進。綜觀胡總書記講話的內容,我們可以用“有堅持”、“有開創”來貫穿胡總書記通篇講話的精神。社評內容如下:
在“有堅持”的部分,胡總書記賦予‘告台灣同胞書’崇高的歷史定位、重申過去大陸提出之“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以及“江八點”主張,並強調“一個中國”及“反台獨”的立場。
胡總書記重申大陸對台政策的一貫主張,有其“承先啟後”之意味,同時也是向大陸內部之鷹派人士表示,當前兩岸的和平發展並不會背離“一個中國”的原則,以去除其疑慮。另一方面也是說給台灣聽的意味,當前兩岸和平發展不能背離“一個中國”的原則,希望台灣方面要讓民意往支持國家統一的方向邁進。
在“有開創”的部分,首先,胡總書記對於兩岸現狀定位“大陸和台灣儘管尚未統一,但不是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分裂,而是上世紀40年代中後期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這個定位相當符合我過去制訂“國統綱領”之原則,“大陸與台灣均是中國的領土,促成國家的統一,應是中國人共同的責任”。所以說胡總書記是很務實的描述當前兩岸關係現狀。
其次,在兩岸經濟合作方面,胡總書記提出,在兩岸實現三通後,“兩岸可以為此簽訂‘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建立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這是正面回應馬英九提出的訴求。
第三,在增進兩岸文化交流方面,胡總書記首次提到“中華文化在台灣根深葉茂,台灣文化豐富了中華文化內涵。台灣同胞愛鄉愛土的“台灣意識”不等於“台獨意識”。”這是對台灣文化及台灣意識的肯定,所以未來兩岸應透過文化交流,增進彼此瞭解。
第四,在加強兩岸人員的往來方面,胡總書記提出“只要民進黨改變台獨分裂立場,大陸方面願意作出正面回應”。顯見大陸未來對民進黨的立場更加有彈性。
第五,在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方面,胡總書記提出,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以通過兩岸務實協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這也顯出大陸對台灣參與國際活動空間的問題正面回應,也相當程度呼應馬英九的兩岸“外交休兵”主張。
第六,在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方面,胡總書記提出“在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展開務實探討,並在此基礎上,兩岸協商正式結束敵對狀態,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問題,達成和平協議。”。關於第六點,有三點可加以解釋,首先,是大陸首次提出要務實探討在國家尚未統一前,兩岸現階段政治關係。可以顯現出大陸對台政策,由過去的“不承認”,走到現在的“不否認”,未來要走向“承認”,只是大陸要承認的兩岸政治關係還需“務實探討”,尚未確定。
其次,胡總書記的說法,與我“憲法”修正條文以及“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的前言“國家統一前,為確保台灣地區安全與民眾福祉,規範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之往來,並處理衍生之法律事件,特制定本條例。”之精神一致。
再者,胡總書記提出“兩岸協商正式結束敵對狀態,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問題,達成和平協議”,這也是呼應馬英九提出的兩岸政策。
在正確瞭解胡總書記講的內涵後,台灣應該如何回應,以使兩岸關係走向能馬英九所昭示之“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原則,我們有以下的建議:
第一,對於胡總書記重申“一個中國”立場,過去兩岸已經以“九二共識”、來擱置這項爭議,因次對於大陸重申“一個中國”立場,台灣方面不必過度解讀,只要以“九二共識”回應即可。至於“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式,目前台灣民意的支持度並不高,未來兩岸走向何種關係?只有“台灣民意”才有資格作最後決定,這也符合胡總書記所說“貫徹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絕不改變”的精神。
第二,對於兩岸已有共識的議題方面,如簽訂“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增進兩岸文化交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以及兩岸終止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等議題,既然兩岸已經有共識,我們希望海基、海協兩會儘速推動落實。
第三,對於加強兩岸人員交流,尤其是大陸方面願意與民進黨溝通,我們誠摯希望民進黨也能夠與大陸建立溝通平台,在當前全球走向和平發展趨勢下,多多與大陸交流溝通,增進彼此瞭解。
最後,對於大陸要探討兩岸“在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展開務實探討”,我們建議政府動員各種管道,包括海基海協兩會、國共平台、學界、產業界等所有可以動員的管道,與大陸各相關單位作務實探討,務必將台灣之民意充分向大陸表達,並引導大陸定位之兩岸關係,朝最有利於台灣人民利益的方向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