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陳長文堅定反軍購:投資戰爭?何不投資和平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0-13 11:09:51  


  中評社台北10月13日電/美國行政部門日前正式通知國會對台灣軍售,項目涵蓋總值逾新台幣2000億元的6筆(5項)武器系統,台灣知名律師陳長文今天在《中國時報》發表文章指出,即便這個讓新政府“雀躍不已”的軍購案看來已成定局,他還是要重述反對的想法。

  他強調,由胡錦濤所領導的政府,已是中共建政50多年以來,最溫和理性的政府。20多年前大陸採行了改革開放政策後,兩岸之間即便仍有齟齬,但從歷史的脈絡來看,卻是向和平方向發展的。或至少,戰爭是遙遠的。他完全不懂為何馬政府仍要維持不合現實的“國防”預算及採購既無用又無助“國家”發展的武器。 

  文章表示,這項軍購案的成案,一方面代表在敷衍人民上,新舊政府如出一轍,例如:為什麼我們需要30架阿帕契攻擊直升機?為什麼我們需要330枚愛國者三型防空飛彈?政府不曾向人民細心解釋,這二項武器對台灣“國防”的軍事戰略意義為何,也沒對人民盡責的作成本效益分析。在這分軍售清單後面,我們看到的只有行政部門“有軍購即善”的敷衍和傲慢,以及立法部門,特別是“國防委員”不負責的護航。 

  另一方面,這也代表政府仍不能自拔於軍購迷思,不能務實地以宏觀角度思考自身的戰略處境。對這一點,我們必須從軍購的本質來說明。試問,若伊拉克軍費提高三倍,能阻擋美國攻擊嗎?兩國的軍力格局懸殊,伊拉克若要和軍事超強的美國做軍備競賽,會是聰明的做法嗎?若否,那麼台灣和軍事強權之一的中國大陸進行軍備競賽,會是正確的嗎? 

  文章指出,軍費提高表面上增加了形式軍事力量,實際上卻會因為“國力”耗弱,反而減損“國家”的力量。以美國為例,其國債已經超過10兆美元,而用於伊拉克戰爭即有5兆之多。既然馬政府要把更多力量放在追求兩岸彼此雙贏的經濟、文化的交流上,用以促進雙方共存共榮,希望一點一滴的消除彼此的誤會與敵意。他完全不懂為何馬政府仍要維持不合現實的“國防”預算及採購既無用又無助“國家”發展的武器。 

  來看看德國和法國的例子,德法自1870年代發生普法戰爭後,一直是歐洲爆發大規模戰爭的火藥桶。兩國持續百年的敵意,給了彼此升高軍備的理由,然後,在恐懼對方不斷增加的武力陰影下,終有一方忍不住先動手,而爆發了一次比一次激烈的戰爭。直到雙方有朝覺悟,結成了歐洲媒鋼組織(歐盟的前身),把經濟綁在一起,讓彼此的利益融合無分的時候,戰爭才真正的遠離了德法。歷史告訴我們,和平無法從軍備競賽中獲得,要和平,促進善意交流是唯一路徑。 

  正視現實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氣。可惜的是,政治人物往往因為擔心被套上“失敗主義”、“中共同路人”的帽子,而失去了正視現實的勇氣,也不敢真心的向人民清楚闡述他的理念。 

  如果用“投資學式”觀點解釋,30年前,“備戰”與“和平”二個選項間。我們沒有把握,投資和平會比投資備戰正確,因為當時的大陸是“軍事獨裁政權”,投資“兩岸和平”,並無期待可能性。然而,今日投資和平則比投資戰備會更務實划算,朝向市場經濟發展的中國大陸,已走向不可逆的政治變遷過程,經濟利益對其決策的影響與重要性愈來愈高,一旦對台灣動武,將嚴重衝突其經濟利益,這將不利於其政權維繫。 

  文章表示,前政府巨額軍購的邏輯錯在,預期“必戰”,於是得出“必備戰”的結論。這是一種斷頭斷尾的井蛙邏輯。在尾巴部分,不管即使“必備戰”也不會贏。在開頭的部分,更不願去精算,與其“備必敗之戰”,何不把相對的資源力氣,對內,全力支援內政提升綜合“國力”,對外用來構建善意、交融、化異求同的兩岸關係。這是前政府的邏輯,但是令人不解的是馬政府既然洞悉了兩岸利益互依的必要性,為何在“國防”預算的配置上完全看不出調整的勇氣。 

  文章指出,即使以上的說理分析,仍挽不回政府執意繼續的軍購思惟,但至少,以阿帕契直昇機750億的軍購為例,馬英九請詳細闡述其“國防”理念,而“國防部”則有責任回答,在有限資源分配下,政府堅持採購該武器的戰略思惟為何。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