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中的方案
汶川該如何重建的結論遲遲沒有得出,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決定重建方式的“資源環境承載力的評價”尚未公布。
7月8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穆虹即以此原因,回應記者的提問。
7月10日,記者輾轉得到了《汶川地震重災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的報告。在該報告中,汶川和北川縣,是四川30個重災區中,僅有的兩個全部地區均為次生災害“極高、高度危險區”。
而在人居環境適宜性劃分中,汶川的“不適宜地區”和涉及人數均位於所有災區中的“榜首”,高達2978平方公里,涉及人口9.05萬人。
對於次生災害的前景,報告表述說:崩塌災害近期可能發生的數量大,但規模不大,在 2-3年後,崩塌災害將逐步减少;地震後5年內,地震重災區滑坡災害將十分嚴重……地震後的10年內,汶川强震區的滑坡——泥石流災害鏈將進入高度活躍期,泥石流災害將是制約地震恢複重建中嚴重的災害。
據尹稚教授介紹,汶川地震後重建城鎮體系規劃編制組已做出決定,汶川縣城將在“行政區劃內異址重建”。這一規劃,也於7月9日得到了專家審查會的通過。
“這是一個折中的結果。”尹稚評述說,這意味著汶川縣城雖然不必在原址重建,但必須在境內尋找新的縣城地址。
尹稚認為,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經過專家組的計算,目前汶川各鎮各居住地區分別為:威州鎮40.3公頃、雁門鎮19.6公頃、映秀鎮32.2公頃、漩口鎮16公頃,七盤溝和澠池均為0公頃。這些面積只能供養1萬多人在此居住,加上還未調查的水磨鎮、三江鎮地區,汶川最多可容納1.5萬人。
其中,汶川縣城所在的威州鎮,只能容納三四千人,這意味著,新建成的汶川縣城只保持政治中心的職能。其規模,尚不及地震前汶川的任何一個鎮。
而整個縣的總人口超過10萬,人口遷移仍然不可避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