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軍史回眸:中國首顆氫彈爆炸背後的十大秘聞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2-29 15:18:34  


1967年6月17日,中國在西部地區上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氫彈。(資料圖)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20分,我國西部地區新疆羅布泊上空,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獲得完全的成功。三十多年過去了,試驗全過程中的困難、艱辛、風險與酸楚,時時猶在眼前。請讓我只寫出其中一些大家最想了解而未曾披露的所謂秘聞吧。 

  1.從蛛絲馬迹中探索氫彈的奧秘 

  當今世界,原子彈、氫彈在各國都屬于國家絕對機密,再友好的國家,對此也是守口如瓶。50年代前期,我們當時稱爲“老大哥”的前蘇聯,對此也是滴水不漏。 

  自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成功地爆炸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後,科學技術人員激發出向研制氫彈奮鬥的極大熱情,但當時也只知道氫彈的一般原理,即用原子彈當扳機,先將原子彈起爆,爆炸産生的百萬度以上的高溫,將使氫彈的熱核材料産生劇烈聚變,釋放出更大的原子能,使溫度和壓力極度升高,因而産生更大當量的爆炸。但更深層次的原理和方案當時還不知道。怎麽辦? 

  科學家們在討論中認爲,美國人自1952年10月31日爆炸了第一顆濕式氫彈裝置;前蘇聯人自1953年8月21日爆炸了第一顆幹式氫彈裝置;英國人自1957年5月15日爆炸了第一顆實驗氫彈原型。距當時已有10年左右,在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學術技術報道中,總會出現某些討論和炫耀的文章。哪怕是從側面的點點滴滴的報道,對我們都會有所啓發。于是科技人員對國際上有關的論文、雜志、學術報道等刊物進行全面搜索。 

  功夫不負有心人。綫索終于在一篇有關氫彈的科學技術報道中出現了只言片語。字是不多,但啓發價值很大。專家們在此啓發下,進行大量的理論研究和無數的計算,終于將氫彈原理方案的奧秘揭示出來。當然,只言片語的啓迪,不能作爲成功的主要方面。最主要的是,當時我們的研究隊伍稱得上是人才濟濟,大家爲此付出的艱辛是後人難以想像的。 

  前些時候,有部電影,描寫核武器研究設計的科技人員,爲了計算某個數據,每人一把算盤,幾十把算盤打得劈里啪啦響。那只是電影的表現手段,實際上算盤是無法計算這麽複雜而煩瑣的算式的。當時核武器研究設計院從前蘇聯買回一部小容量的計算機,但大部分計算工作還要依靠當時我國唯一一台最大容量的上海J50計算機。國家明文規定,此台計算機首先保證核武器研究計算,其他研究項目都要讓位。有關研究人員,編完計算程序就往上海跑,計算完了回北京,再編下一個計算程序,來來往往,直到把氫彈的計算數據准確地算出爲止。此台計算機在我國研制核武器方面立下了不小功勞。 

  2.大膽采用轟炸機空投氫彈的方式 

  我國科學家一開始就提出要用空投方式將氫彈投擲到新疆的羅布泊上空。這就是說,我國要實現的第一顆氫彈,是真正的氫彈,而不是一個裝置。因爲裝置不是武器,只是爲了做實驗而用的。 

  美國人于1954年2月8日,在比基尼島試驗場爆炸了地面上的實驗性氫彈裝置,直到1956年5月20日,才首次由B-52型轟炸機運載,在比基尼島上空空投下一顆氫彈。我國科學家提出一次到位試驗氫彈的勇氣和信心,至今仍是令人難以忘懷的。但要實現這一目標,還必須解决實際問題。 

  例如:因爲當時我國擁有的轟炸機的最大載重量小于10噸,氫彈的設計總重量也必須小于10噸。又例如:原來的飛機沒有會受到放射性污染的問題,現在執行這個任務,轟炸機就需要改裝,必須防止人員和飛機在投擲氫彈以後,絕對保證不受到放射性污染。 

  想當年,當轟炸機投擲完氫彈返回基地後,駕駛員、領航員、機務人員列隊向聶榮臻報告:“任務已完成!”聶榮臻問他們:“你們是否按照規定的程序操作投下這顆氫彈?”飛行人員回答說:“是!”他們回答時是那麽嚴肅却又興奮,自信而又靦腆。在場的人,看到他們所表現出的無私無畏的精神,不禁從內心中産生一種敬佩和喜悅的心情。我當時是中央專委辦公室的一名普通的工程師參謀,目睹這一大場面,興奮和激動得久久不能平靜。但當我面對平靜而勇敢的飛行人員,我冷靜下來,問清了飛行員的名字,准確地記錄下來,帶回北京,在一次上報中央的簡報上,我把他們的名字全部上報了中央。他們應該載入史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