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軍史回眸:中國首顆氫彈爆炸背後的十大秘聞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2-29 15:18:34  


 
  9.李覺副部長被迫當了“八級瓦工” 

  李覺原是西藏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50年代末期調到核武器研究設計院擔任第一任院長,後來又調到核工業部擔任常務副部長。他既不是核物理方面的專業人員,也不是其他專業的技術幹部,那他是怎麽領導的這些專家?他的領導藝術又是什麽? 

  一是他非常關注各項科研項目的進展和問題,但從不指手畫脚,放手讓科研人員和各級主管科研的領導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二是他總是在關鍵時刻說上幾句恰到好處的話,穩住陣脚。例如:有時試驗不成功,大家的情緒受到影響。他就在分析會上說:“試驗,試驗嘛,就是這個道理。”大家明白了,應該鍥而不舍地試驗下去。 

  三是身先士卒。青海核武器研制基地的爆炸物理試驗場,人們經常看到在組裝炸藥和插雷管時,李覺拿著一個小凳子,在邊上一坐,既不說話,也不動手,微笑沉穩觀之。工作人員看到他在最危險的現場陪同大家,心里就塌實多了。 

  四是實實在在關心人。在國家困難時期,科研人員每餐一碗清水菜湯,一個饅頭,時間長了,誰也受不了,渾身浮腫沒力氣。李覺組織人員在青海湖捕鰉魚,在山上打黃羊,在草原種土豆,然後用火車運往北京,改善大家生活。用他的話說叫做“前方援後方”。 

  五是啓發大家謙虛謹慎。在知識分子成堆的地方,最大的美中不足是容易産生驕傲情緒。他就說:“我們大家都不要當演員上鏡頭啊!”意思是不要表現自己,要謙虛。 

  但是,這位從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研制時就是研究院第一把手的元老,“文化大革命”開始不久,日子就越來越不好過了。開始是不停地檢查檢討,後來甚至沒辦法工作,氫彈試驗時也找不到他,再後來,人們都說他當上了“八級瓦工”。 

  在“文革”時代,不管哪個單位都有兩派,每天打派仗。這時候,李覺表現出了獨特的性格和超常的睿智。他有意識地主動當上了“八級瓦工”——就是“高級和稀泥工”。和來和去,還真和出了一些效果。有一次,在李覺和稀泥後,居然有一派對另一派提出:我們先暫停爭論,這一段先把科研項目搞出來以後再談。 

  後來,有人評價說,除了李覺,別人誰也和不了這個稀泥。今天,人們回憶此事,大家都普遍覺出李覺當年的處境是多麽困難。在兩派之中,他不能帶有一點傾向性,即使有自己的觀點,也不能流露出來,否則,就會被揪出來打倒。 

  10.外孫女迎接聶帥歸來 

  1967年6月17日上午,氫彈試驗成功後,聶榮臻决定隨即由核試驗現場乘小型運輸機返回核試驗基地,我們也跟隨他回了基地。 

  在核試驗現場,每個人可能都會减肥,减的多少取决于他呆的時間長短。因爲核試驗現場的生活條件相當苦,吃的饅頭是砂夾饅頭,咬起來能發出清脆的聲音;泡出來的茶是苦澀味,因爲羅布泊地區的水是苦碱水——多年來,司令員就用這種水泡他的碧螺春,也不知是什麽味道;一到傍晚,蚊子追著咬人,每個人頭上套著一個網罩,要是不說話,都不知道是誰;還不時在附近聽到咯吱、咯吱的聲音,那是餓急了的老鼠在啃電纜的外表皮。 

  我們回到核試驗基地,還沒有來得及好好休息,就接到通知,第二天上午乘聶榮臻的專機回北京。我們立刻緊張起來,馬上准備回北京的匯報材料。這顆氫彈爆炸試驗的匯報材料可不是那麽容易寫的,比如氫彈爆炸成功的依據是什麽?這次氫彈爆炸的當量是多少梯恩梯當量?依據是什麽?這都需要數據來說話。于是我馬上搜集現場幾位知名專家總結的數據,估算出這確是一顆氫彈爆炸,而且威力在百萬噸級梯恩梯當量。 

  6月18日,參加試驗的科學家和各部門負責人搭乘聶榮臻的伊爾-18型專機,由新疆核試驗基地返回北京。飛機停穩後,第一個走上飛機的“首長”是一個長得又白又胖可愛的小姑娘,原來是聶榮臻的外孫女。聶榮臻看見她,很高興,親了親她。 

  我們參加試驗的人員的車隊進了北京,只見滿街的大標語“我國成功地爆炸了一顆氫彈”、“這是‘文化大革命’的豐碩成果”。看到這些標語,不能不讓我想起我在降落傘廠抓新降落傘生産時的情景。這樣的標語,實在讓人感到具有諷刺的意味。今天,我們希望留住那個時代美好的回憶,而那些荒唐事再也不會在現在發生了!(來源:北京青年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