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地方“大部制”:湖北隨州公務員1個頂4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2-22 11:04:36  


隨州市檔案局與該市檔案館、黨史辦、地方誌編纂辦公室四塊牌子、一套班子。廣州日報圖
  中評社香港2月22日電/年初,一個外地社會保險工作考察團到湖北省隨州市取經。聽完介紹,來賓們都愣住了:隨州市實行基本養老保險等“五保合一”,統一歸口社會保險事業中心,僅27名公務員;而一般地級市此類機構至少有4個,人員編制80人到120人。有人當場就質疑:“你們隨州的公務員,一個能當四個用嗎?” 

  據人民日報報道,“能!”隨州市委書記馬清明肯定地回答。十七大期間,這位市委書記關于“大部門體制”改革的“現身說法”,曾引來廣泛關注。事實上,2000年8月建市起,政府“瘦身”就一直在這個年輕的地級市進行著。 

  “七成科室僅設一人,自己管自己” 

  市級機關編制少1/5

  李修榮名片上印的“頭銜”很多:隨州市國資委、經委副主任、中小企業局副局長。“其實是一套人馬、三塊牌子。”李修榮說。隨州市經委現有37個公務員編制,在當地算是最大的部門;而相鄰一個地級市僅經委一家就有70多個編制。 

  市編辦主任夏明元說,經委還算“大碼頭”,全市有七成科室僅設一人,自己管自己,什麼工作都得幹。一些部門訴苦要求增人,市裏從不松口,這也逼著公務員提高工作效率。 

  隨州的“瘦身”,還得從2000年8月說起。當時,地級隨州市成立,轄曾都區(原省直管隨州市所在),代管縣級廣水市。 

  “成立地級隨州市時,很多人預言人員和機構必然膨脹。”夏明元在當地編制辦工作20多年,對那段歷史記憶猶新。但是,新組建地級政府後,“官員”數比省直管隨州市和廣水市共有的5569名,減少了8%。到如今,市級機關編制始終嚴格控制在907名,實際到崗僅869名,比一般地級市少將近1/5。 

  相應的是機構精簡。隨州撤並了一些職能相近的機構,有的只挂牌不單設。“不求縱向對口、橫向看齊。”夏明元說,外事、僑務和旅遊合並設立外事僑務旅遊局,文化局、文物局、體育局、新聞出版局合並統稱為文體局。粗略一算,市直黨政機關控制在37個左右,比一般地級市精簡了8個。 

  “處長當科長用,科長當科員用” 

  財政供養係數6年負增長 

  隨州市委政研室一位專家介紹,地級隨州市成立時編制減少435名,以每人每年2萬元開支來算,財政每年至少節支870萬元。全市財政供養係數連續6年負增長,湖北全省地市財政供養係數控制目標為1.8%,隨州市直部門僅為0.3%,全市為1.6%。 

  “處長當科長用,科長當科員用。”這位專家笑著說。機構撤並後,各單位人事、財務一般不單設科室,相應工作由辦公室承擔,財務全部集中到市財會核算中心管理。市編辦有3個科室共4個編制,司機劉師傅兼做保潔、打字等。 

  地級隨州市成立時,許多部門沒有辦公場所,于是人大、政府和政協,以及10多個職能部門共同租用一座樓辦公。2005年隨州市政大樓建成,“三大家”和30多個部門入駐辦公,實行統一的物業管理,會議室等設施大家公用,提高了利用率。市經委的一間40多平方米的辦公室,“擠”進3個科室。 

  “更重要的是,幹部作風的轉變,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行政效能。”馬清明說。 

  按規定,地市以上國資委須單設,隨州將其與經委合署辦公,設3個專門科室。李修榮說:在國企改革中,一套人馬,一個班子,一個方案,一竿子插到底,更有利于高效工作。 

  龔劍華6年前考公務員進了市經委,她沒想到自己是3個科室“共用”的工作人員,“哪裏需要哪裏搬”,工作累一些但有條不紊,同事們笑稱這是“一仆三主”。去年她到萬店鎮挂職,仍經常回來加班。 

  “部門下面沒有獨立的腳,誰願意來?” 

  常遇“不對口”的尷尬 

  隨州“瘦身”,也常遭遇尷尬。其中“對口”是最大的問題。 

  隨州市有波導等知名企業,信息產業一直處于全省前列。其它地市大多單設信息產業局,而隨州只是將其職能歸入市經委對外經濟合作(招商)科。近年來,其它地市或多或少得到“上面”的資金和項目扶持。因為“對口”問題,隨州基本上只能靠自己招商引資,信息產業在省內的領先地位正在動搖。 

  有省直部門規定,市級相應機構單獨設立的,給15萬元開辦經費。因為沒有單設機構,隨州與這筆經費無緣。另一省直部門規定,凡機構“獨立”的,給一臺公務用車和10萬元辦公自動化經費。為爭取支持,隨州採取變通措施,為其單獨“定編制、定人數、定職數”,編制總數不變,機構設置維持原狀,總算勉強過關,獲得支持。 

  隨州有3個職能相近單位計劃合署辦公,上報了設置方案。2005年省某協會換屆時提出:如果隨州某協會不單獨設立就不批準上報的方案。無奈,他們只好將某協會單獨設立,以“換取”另外兩家合署辦公。 

  隨州市農業局一個科級內設機構負責能源建設,其它地市此機構一般是單設的處級單位。2006年底,此科級機構申請950萬元扶持項目,由于“對不上口”,僅獲批550萬元。隨州一些部門沒有單設,上級領導也很少光顧。“部門下面沒有獨立的腳,誰願意來?”隨州市一些部門負責人說,盡管大多數省直部門尤其是主要領導對我們很支持,但還是吃了不少“暗虧”。 

  “改革沒有捷徑,更沒有退路” 

  編制仍是絕對“高壓線” 

  “瘦身”也有反彈。7年之間,隨州機構不減反增,從最初的55個退回到64個,多了9個部門。 

  科協就是個例子:2000年科協並入科技局,但2005年市科協換屆選舉,在向省主管單位遞交方案後不予批準,理由是隨州科協不是個獨立單位。後來,只好將科協與科技局重新單獨設置。市殘聯、規劃局、宗教局、法制辦等也因為類似原因而單設出來。盡管如此,比起周邊城市,隨州機構數目仍少10個左右。 

  7年三任領導,始終把編制當絕對“高壓線”。2004年,一些地方出現擅自更改機構名稱、提高機構規格等回潮現象,市領導直接找相關負責人談話,責令其整改,並以黨委、政府名義作書面檢討。馬清明說:市委班子成員對其它問題會有不同意見,但對控制編制卻始終保持一致。 

  “我們目前的機構設置並非足夠精簡,該撤並的要繼續撤並。結合實際,進一步減少政府行政審批事項等,條件成熟的就交給市場運作。”談到下一步怎麼走,馬清明說,“改革沒有捷徑,更沒有退路。”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