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人民日報:台灣的綠色政治人物都像阿Q轉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2-20 11:17:38  


  中評社香港2月20日電/台灣的“教育部”繼續推動“正名”運動,趁著修訂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將“中國文字”改成“漢字”,“國語文”、“中文”改成“華語文”,“鄉土語言”改稱“本土語言”,明顯地又朝著“去中國化”邁了一大步。

  人民日報海外版今天刊登台灣電影導演、資深政論家王正方的文章說,但凡有“中國”、“中”或“國”的字樣,綠色政客都看不順眼。挾著强力拆除“大中至正”匾額之餘威,進行一場文字獄。封建時代要避諱帝王名字,皇帝的名字不能念出聲,那兩個字也不准寫,必定要寫的話得故意多一筆或少一筆,否則有冒犯聖上之罪。如今在台灣“中國”二字也成了忌諱,想來是執政者見到它就不自在,心緒不寧,用多了看多了,自己的政治意識和立場會逐漸不正確起來,這也是十分值得同情的事。

  文章說,台灣的綠色政治人物可能多數都沒讀過魯迅先生的名著《阿Q正傳》,然而他們都像極了阿Q的轉世投胎,個個具備著十足的阿Q精神。九年一貫的中小學教材內容修訂不知有什麽實質性的改進,把帶有“中”和“國”等字樣都由語文課本中去除,就能提高學子的語文能力,增加他們的學習興趣,達到高水平的教學質量?把中國文字改成漢字,“國語”、中文變做華語文,目的是宣揚台灣最多占1/4人口的偏狹意識形態,讓這批人心中暗暗叫爽。這簡直是拿著中小學的語文課本進行意識上的自瀆,行爲很卑鄙。基本教義派要“獨立建國”沒人管,能說服多數台灣人同意嗎?心胸狹窄到把“中”字、“國”字都禁用,以後老百姓還怎麽溝通呢?

  “國語”是數十年來台灣通行的用語,指的是以北京音爲標准的中國話。“國語”兩個字其實沒有任何政治問題,只是“台獨” 分子極不喜歡北京語音。依他們的心願,“國語”應該是“台語”,即以閩南語音爲標准的中國南部方言。其實這種做法在政治上也極不正確,因爲台灣還有其它族群的語言,如客家語、原住民語等等,而且根本也行不通,即使基本教義派明天就宣布以“台語”爲“國語”,全島的語言文字一律用“台語”話來溝通,立時將發生嚴重的障礙。因爲以文字傳遞訊息就很困難,“台語”有音無字的情况處處皆是,即使有人用自以爲是的“漢字”來標音,使用者也多數互不苟同,爭議頻頻。

  文章表示,認真來評估,當今在台灣能把“台語”說得流利生動、用詞確切精准、深入淺出、幽默典雅的人,直如鳳毛麟角。多數所謂本土色彩濃厚的政治人物,出言粗鄙、滿口俚俗穢語、嘩衆取寵,基本上是在玷污這個古典中國南方語言,而且不時夾雜著濃厚“台語”口音的“國語”詞匯,否則就無法表情達意。真心想把“台語”變成“國語”的志士們,該好好努力,用點功夫恢複這個古語的文字,直到有一天“台語”有音有字,大家能够以它的文字寫出法律文件、文學作品,更廣爲人民使用接納時,再推動這個“正名”、“去中國化”等運動,方才算勉强有個立足點。一批不肖子孫,數典忘祖,先輩傳下來的優雅語言,被他們說得半鹹不淡、庸俗化,發音是否標准還有待專家檢測,說出來的話寫不出相應的字來,這離“國語”還很遠呢!

  把中文改爲漢字或華文,當局的用意是采用新加坡、韓國、日本的做法,如此也就在某個層面上可以和新、韓、日幷駕齊驅,在意識上也形同“獨立”了。8年綠色執政終于留下來能見到的成績,算是在“去中國化”上立了一大功。這種“阿Q式的勝利”實在太典型不過。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