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近年來中國航天航空事業的大步前進,目前的中國已是飛龍在天,但對于未來的中國而言,這還遠遠不够;中國還需要在西太平洋區域潜龍在淵,非此中國則不能實現整個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圖為中國海軍新型驅逐艦編隊。 |
中評社香港12月8日電/《環球時報》發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戰略問題研究中心教授張文木的文章稱,海權,對中國人來說是一個從鴉片戰爭開始認識而到今天仍未被充分消化、在實踐上又迫切需要回答的問題。海權觀念淡漠是近代中國在與世界交往中吃虧的重要原因。中國地形的特點是西邊是喜馬拉雅山、昆侖山,東部整個被大海包圍著。在以蒸汽動力爲基礎的遠程航海出現之前,征服大海遠比征服中國困難,因此大海也成了古代中國天然的保護屏障。
凡是受刺激的物體必然會生長出一種反制功能。古代中國一個比較發達的兵種就是騎兵,這和北方游牧民族長期南犯有關。由于有了大海的保護,我們的海上作戰力量沒有發展起來。見了西洋蒸汽船我們不知道怎麽打,還用跟北方游牧民族打的方法——修長城。可是修城墻的速度能快過船速嗎?深挖洞,廣積糧的那種打法是不適合于海上的,當時我們沒有這方面的觀念,這是最終導致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1840年鴉片戰爭我們打了敗仗,這不僅對我們中華民族,而且對整個亞洲,特別是日本的刺激都較大。但當時我們還沒有真正意識到海權對中國的意義,而日本却迅速意識到這場新軍事革命對日本未來的意義,結果1895年甲午海戰中國又被日本打敗。後來我們雖然在抗日戰爭中取得了勝利,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日本戰敗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爲日本人在海上侵犯了美國。自從日本喪失了太平洋的制海權,日本也注定走向失敗。
其實不僅是日本,縱觀世界曆史,我們不難發現在資本全球化進程中,擁有工業資本優勢的國家,也往往是擁有强大海權的國家。自從英國資本主義工業革命主導世界經濟潮流之後,海權就成了工業國家對外開放的重要助推器和國家發展戰略極重要的部分。海洋爲這些國家提供了最廉價的運輸載體。比如,從歐洲陸上運貨到中國要穿經多個國界,而海上航行則沒有國界障礙,在公海上它是暢通無阻的。
從軍事角度看,與陸上運輸比,從海上集中調動裝備、軍力等所需時間應是最快的;與陸地防務相比,由于海洋的天然屏障,在廣闊的海上擁有基地可大大减少戰時所用守備兵力:只要掌握了海上運輸綫,就可以最機動的方式集中最優勢兵力在海外某一區域實施作戰。在陸上取得每個軍事勝利都要部署大量守備兵力以鞏固成果,海上同等數量的部隊,比陸地使用起來會更加高效。海軍可以在一國沿海自由運動幷擁有廣闊的打擊面,而陸軍則不能,陸軍只有靠增加數量來擴大防衛面。這正如鴉片戰爭中,中方防備英國的陸軍遠比英國進攻中國的海軍多得多,英方能够及時調動,幷在必要處隨時隨地集中使用,而中國陸軍則要處處修炮台、修兵營、增加駐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