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李家泉:“台灣意識”的發展應是“三階段”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7-26 00:36:28  


李家泉
  中評社香港7月26日電(評論員 李家泉)台灣自民進黨執政以來,島內關於“台灣意識”的炒作愈演愈烈。尤其是“大選”靠近,新一屆“立委”選舉靠近,執政的民進黨拿不出政績,而且是弊案如山,民衆怨聲怒聲載道,這就更加要靠炒作“意識形態”牌了。最近一個時期來,我看了不少這方面的文章,覺得很多分析都是頗有見地的,很有啓發。但又覺得愈看愈感到問題太複雜,於是想乾脆來一個“化複雜爲簡單”,只寫幾點個人看法。

  (一)關於發展的“三階段”。我個人認爲,台灣意識本來就是一種鄉土意識或地方意識,就像我們所說的“山東意識”、“安徽意識”、“福建意識”和“廣東意識”一樣,沒有什麽好奇怪的。不過,台灣意識則是在與內地各省意識不同的一種特殊歷史條件下形成的,逐漸具有一種與中國意識相對立、相排斥以至相衝撞的地方意識,近年似乎形成一種規律性趨向:“台灣意識——台灣主體意識——台灣主權獨立意識”。這自然是一種十分危險的趨向。

  這裏所述的“台灣意識——台灣主體意識——台灣主權獨立意識”,實際上標誌了“台灣意識”發展、相互聯繫又相互獨立的三個時期。

  (二)關於發展的第一階段。台灣地處中國東南一隅的邊陲,在中國長期的受侵略、受壓迫、受奴役的外患頻仍歷史過程中,台灣同胞受苦受害最深最烈,從而産生不同於內地各省的更強烈的地方意識——“台灣意識”,是很自然的。國民黨因內戰自中國大陸敗退至台灣後,不僅談不上爲長期受害受難的台灣同胞療傷止痛,而且爲“反共”和“固權”的需要,卻更加強了自己的獨裁專制統治,無異是在“傷口上撒鹽”,從而使得台灣同胞的“台灣意識”逐漸由對祖國的“親近感”和“期待感”,而演變爲“失望感”和“疏離感”。並又在此基礎上,發展爲“分離意識”或“獨立意識”。

  (三)關於發展的第二階段。從李登輝掌權開始到陳水扁兩期主政,這種“台灣意識”以至後來的“分離意識”或“台獨意識”,因爲本土出生的人執政,以至後來的本土政黨執政,更發展到登峰造極的階段,並逐漸演變爲排他性的“台灣主體意識”。於是,所謂“本土——非本土”、“本省——外省”、“愛台——賣台”等相互對立和相互排斥的輿論充斥台灣各個領域和媒體。同住台灣島,同是大陸移民,同是一個民族,因爲先來後到的不同,因爲意識形態的不同,因爲藍綠顔色的不同,因爲“在朝”和“在野”的不同,從而大打“口水戰”、“族群戰”和“法律戰”。與此同時,大搞“去蔣化”、“去中華民國化”和“去中國化”。連外國媒體都公開報道說:這裏已“暴發台灣式的文革”。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專題: 中評社專論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