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毛澤東與佛教文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7-07 09:54:53  


  佛教自古印度產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傳入我國後,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寺廟不僅是出家人安身立命、學佛拜佛的主要場所,同時也是凡夫俗子拜佛、觀賞佛教藝術的地方。作為一個以改造中國社會,改造中國文化傳統為精神使命的思想巨擘,毛澤東畢生都以各種形式同佛教文化保持著接觸,並把佛教寺廟視作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加以保護和利用。 

  ●少年時代為母親四處求神拜佛

  毛澤東出生在一個佛教氛圍相當濃厚的家庭,在母親——一個虔誠的佛教徒的引導下,毛澤東自幼深受具有典型的中國民間色彩的佛教文化的薰陶,但是他的父親並不信佛。母親患病後,毛澤東四處求神拜佛,而每逢初一、十五,向擺在堂屋中的神龕頂禮膜拜,更是他必做的功課。1959年6月,毛澤東回到故鄉,在上屋場的故居,當他看到在堂屋供奉的神龕時,對神龕作了個揖,風趣地說:“這是我小時候初一、十五工作的地方。” 

  少年時代的信佛經歷,給毛澤東一生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直到幾十年後,在延安向美國記者斯諾回憶往事時,他還對此段經歷作了生動的描述。 

  少年毛澤東信佛,固然有來自母親的直接影響,但家鄉韶山的社會習俗和毛氏家族對待佛教的態度,也與之有很大的關聯。韶山地區歷來有信佛的風俗,僅佛教寺廟至清末就多達33座,形成了濃厚的宗教氛圍。毛澤東的少年時代就是在環境幽雅、寺廟林立的韶山沖度過的。另一方面,毛氏家族對佛教有著特殊的情感,不僅修建庵寺,還在家譜中記下了許多宣揚佛教禪理的詞句。這些都說明,未成年的毛澤東信佛是自然而然的事。 

  1949年5月7日,周恩來在給青年作的演講稿《學習毛澤東》中寫道:“毛主席常說,他是從農村中生長出來的孩子,開始也是迷信的,甚至某些思想是落後的……他在小時候也是相信神的,而且信得很厲害。當他媽媽生病的時候,他去求神拜佛……毛主席生長在19世紀末的農村裏,不可能沒有一點迷信。” 

  ●青年時代為學業“雲遊”四方 

  有意思的是,就在毛澤東的父親因偶然事件開始信佛以後,毛澤東卻“越來越不信佛”了。毛澤東在1959年6月那次回故鄉時說:“小時候,我信過佛,後來慢慢不信了。”在長沙讀書期間,毛澤東也接觸過一些佛學知識,並在文章中有所運用。青年毛澤東對佛教的興趣,更多的是把它作為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一種精深的學業來進行探究的。 

  1917年暑假期間,毛澤東邀約好友蕭子升從長沙出發,開始遊學。他們沿途調查民情,瞭解風俗,拜訪高僧,參觀佛殿,讀“無字之書”。毛澤東和蕭子升的這次遊學,的確有點雲遊僧的味道,他們都剃光了頭髮,穿著短裝和布鞋,身上一個銅板都不帶,走到哪里吃到哪里,頗似和尚化緣。 

  一天黃昏,他們來到了寧鄉的溈山。蕭子升說:溈山之所以著名,一方面由於它美麗的景色;另一方面由於山坡上矗立著一座自唐代起就很有名氣的佛教寺廟。我們踏訪這座名刹有兩個目的:一是要看看寺廟的結構和組織,以瞭解僧侶的生活;二是渴望結識那位有名的方丈。 

  當他們來到方丈住處時,看到方丈50歲左右,面目慈祥。屋子的四壁擺滿了書籍,除了佛教經典外,還擺有《老子》、《莊子》等著作。兩人同方丈興致勃勃地談論了近一個小時,從溈山寺院的歷史講到全國佛教的現狀,從古典經籍講到寺院的經濟。 

  最後,方丈問毛澤東:“佛教何以在中國千年不衰?”“自然有人信它了。”毛澤東答道。“簡單了。”方丈搖了搖頭說,“第一,它提供了一種完整的人生哲學,對世間的普遍真理有重要的闡揚。第二,歷史上的帝王都有宗教的天性。” 

  毛澤東卻持不同看法:“我以為不是天性,是維護其統治之需要。” 

  “帝王有宗教的天性,”方丈堅持自己的觀點,“特別是唐代的皇帝,封孔子以王的稱號,封老子為道家始祖,又派玄奘取回佛經,寺院遍及全國各地。這樣,儒教、道教和佛教便共存於一種和諧的狀態中。” 

  “是的,中國沒有像其他國家那樣的宗教戰爭,一打就是幾百年。”毛澤東說,“幾個宗教和諧地共存,對國家來說不是壞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