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澳報:扁顛倒的歷史 郝龍斌再顛倒過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5-23 11:28:59  


  中評社香港5月23日電/澳門《新華澳報》今天發表評論文章說,民進黨當局“一為神功”--為“台獨”分裂活動鋪墊社會政治文化氛圍基礎,“二為自己”--為該黨的“立委”、“總統”選舉積累政治資本和營造選戰氣氛的“正名”活動,愈演愈烈,並遇到反制:針對民進黨當局在尚未取得法源依據之前(按:昨日“立法院”程序委員會審議“中正紀念堂組織條例廢止案”、 “中華郵政改名台灣郵政”等相關郵政四法,遭到國親委員聯手封殺,使之無法進入院會報告),就悍然為中正紀念堂豎立“國立台灣民主紀念館”牌子,及掛上“台灣民主紀念館”布幔的違法行為,台北市政府一方面依法開出罰款單,並下令拆除布幔,還中正紀念堂本來面貌;另一方面,在郝龍斌市長提案下,台北市政府市政會議通過臨時決議,將凱達格蘭大道的公園路至景福門的空間命名為“反貪腐民主廣場”,後續是否加注標記,將可評估,即日起生效。

  文章認為,郝龍斌市長的這幾項市政命令,果斷利落,雷厲風行,鐵腕強硬,被人們喻為“虎父無犬子”,亦即他的身上有其軍事強人父親郝柏村的影子,而他本人也自稱受到父親郝柏村的影響很大,生長在軍人家庭,就有軍人氣慨。其實郝龍斌的這幾項市政命令,也是為父親郝柏村“報仇”--十多年前,郝柏村“出將入相”擔任“行政院長”時,受盡時任“立委”的陳水扁的欺凌:陳水扁利用“立委”及“立法院國防委員會”召集委員的特權,在“立法院”中發動“軍法大審”,左打“軍人干政”,右攻“拉法葉案”,迫得郝柏村在高呼“中華民國萬歲”、 “打倒台獨”口號中辭職下台。所謂“君子報仇,十年未晚”,在十多年後,這個深仇大恨,奇恥大辱,就由郝柏村寄以厚望的兒子郝龍斌來反報;拆布幔,針對的正是由陳水扁下令的中正紀念堂“正名秀”;凱達格蘭大道加注“反貪腐民主廣場”,針對的正是陳水扁所涉的貪腐大案。--去年夏秋之間,數十萬“紅衫軍”在此進行聲勢驚人的“反貪腐”靜坐活動,以“反貪腐民主廣場”來命名之,是最好的紀念。

  其實,郝龍斌將凱達格蘭大道命名為“反貪腐民主廣場”,還含有另一層意義,就是要把被陳水扁顛倒的歷史再顛倒過來,實際上,位於台北市中正區由“總統府”門前至中國國民黨前中央黨部大樓門前的這段馬路,原名“介壽路”。陳水扁於一九九四年十二月當選台北市長後,就在由中國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的心臟--台北市,利用其手中掌握的台北市地方自治權力,大搞“去蔣”活動,包括拆除在各公園及市立學校內的蔣介石銅象,藉口蔣緯國將軍的私宅“違建”而出動先進設備進行“拆違建”;並於一九九六年三月二十一日,在朝野意見兩極對立之下將“介壽路”正式掛牌改名為“凱達格蘭大道”,連帶坐落在路旁的台北賓館、“外交部”大樓、新改建的國民黨中央黨部大樓,也重新更改門牌。當天,陳水扁找來幾十位身穿“凱達格蘭族”服裝的平埔族人,在“總統府”門前的馬路上蹦蹦跳跳,並將蒙罩在“凱達格蘭大道”新路牌上的紅布扯下。而這個新路牌上的行車方向箭頭直“射”向“總統府”,其挑戰將“中華民國”政權帶到台灣的當時的執政黨的心態,昭然若揭。四年後,他賴靠國民黨的分裂,以不到百分之四十的得票率奪得了政權,坐進了“總統府”,又將原稱為“介壽館”的“總統府”內的“介壽堂”牌匾摘下,與其當年強行為“介壽路”改名的行徑遙作呼應。因此可以說,陳水扁的“去蔣”活動,並非自最近為“中正國際機場”、 “中正紀念堂”正名開始,而是早在十一年前,就已將“介壽路”改名為“凱達格蘭大道”。如今郝龍斌將“凱達格蘭大道”命名為“反貪腐民主廣場”,就是否定了陳水扁十一年前的“非蔣”活動之舉,把被陳水扁顛倒的歷史再顛倒過來。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