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戰略與戰術 郝龍斌VS.陳水扁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5-23 08:27:55  


  中評社香港5月23日電/陳水扁發動中正紀念堂“正名”,只是戰術;他欲藉中正紀念堂的“正名”來全盤否定國民黨政治地位的正當性,才是戰略。

  台灣聯合報社論指出,國民黨迄今仍陷於“戰術層次”的鏖戰,只在“程序正義”發出微弱的抵抗;然而,倘若國民黨不敢或無能正面迎戰“蔣介石功過”的戰略辯論,而在“戰略層次”繳了白卷,即可能出現兵敗如山倒的情勢。

  郝龍斌宣告將凱達格蘭大道“加註”為“反貪腐民主廣場”,可謂是在“戰略”與“戰術”層次皆佔據了反制陳水扁的新高點。就戰略言,郝龍斌藉由“加註”,將這場“反蔣/反國民黨”的戰爭,轉化成“反貪腐”的戰爭,至少已達成另闢戰場的戰略目標;再就戰術言,郝龍斌“罰鍰/拆布幔”的動作完全在市府權限下進行,但陳水扁的“台灣民主紀念館”正名工程,卻須受到政府法律及台北市政府主管機關的牽制。

  社論說,郝龍斌的“加註”當然是一個政治動作,卻是一個“合法”的動作;而陳水扁為中正紀念堂正名,非但是政治動作,且是一個不合法的動作。何況,郝龍斌並未取消“凱達格蘭大道”的原名,只是“加註”而已。郝龍斌的此一動作,其主要的效應表現在戰略層次:一、使攻擊亡者蔣介石的陳水扁,必須轉過身來面對自己的敗德失政、貪腐無能;今後,陳水扁將面對“反貪腐民主廣場”上班三百六十三天。二、讓人民知道,陳水扁那一套正名的把戲,郝龍斌也能玩;即使人民也許並不鼓勵這種手法,但也不容此種手段成為陳水扁的政治專利!

  郝龍斌的動作,應當給了國民黨很大的啟示。未來,無論是面對陳水扁“去中華民國化”或“去蔣化”的正名動作,除了須在“戰術層面”因應,更應在“戰略層面”尋求突破,奪回制高點。

  社論指出,其實,陳水扁欲為中正紀念堂“正名”,可有二途。一、若從“唯二二八史觀”來看,逕可將之改名為“二二八元凶紀念館”,但陳水扁沒有這個膽。二、另從“大歷史”來看,亦可改名為“反共保台紀念堂”,則蔣介石的“反攻大陸文告”與民進黨的“台灣前途決議文”,其實皆可一併成為“反共保台”的展出文獻,但陳水扁又豈肯承認蔣介石“反共保台”的功勛?其實,沒有蔣介石,就沒有民進黨,就沒有“中華民國”陳水扁!

  施明德曾說,蔣介石與國民黨在保衛台灣上的貢獻遠大於民進黨;沈富雄則說,陳水扁也許會“飲水思源”,認知沒有蔣介石就沒有今天的陳水扁。綠營不可因人廢言,應細思施沈二人所言之深義。

  蔣介石是個爭議性的人物。在他主政期間發生二二八及白色恐怖是事實,但在他主政期間也實現了土地改革、地方選舉、經濟起飛、社會均富、九年人民教育,並熬過八二三砲戰等大小戰役,奠定了“反共保台”的基石,亦是無可抹殺的史實。國民黨如今對“蔣介石功過”說不出個道理,卻聽任陳水扁在蔣公腦門上貼上“二二八元凶”的標籤。這是國民黨後繼者的無能與悲哀!

  社論認為,陳水扁在戰術上將中正紀念堂改名,其實是要在戰略上將蔣介石“歷史定格”為“二二八元凶”,而完全抹殺蔣氏“反共保台”的史實;正如台獨高唱正名制憲,亦是在戰略上放大“中華民國”所背負的苦難,卻完全抹殺了“中華民國”其實始終是“反共保台”的唯一政經平台。然而,二十年來,國民黨棄守了這個戰略陣地,竟被民進黨及陳水扁的騷擾戰術打得毫無招架之力。

  如今,陳水扁已將中正紀念堂變成了一個政治鬥爭的路邊自動販賣機,彷彿不論藍綠任何人路過都可立即消費蔣介石。國民黨若不能從“戰略層次”突圍,如何對付這種“騷擾戰術”?

  戰略是個“理”字,戰術是個“能”字。有理有能必贏,無理無能必輸;但是,無理有能亦會贏,有理無能也會輸。自黨外年代開始,國民黨與民進黨之間,就是一場“戰略與戰術”的角力,亦是一場“理與能”的戰爭;但國民黨迄今仍陷“理說不清,能鬥不過”的困境。

  郝龍斌與李永萍的戰略“加註”及戰術“罰鍰/拆布幔”,能否成為翻轉藍綠戰鬥軸線的槓桿,頗可玩味,亦值得追蹤觀察。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