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美國衰落,沒轍了 中國將承接世界文明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5-16 10:29:45  



  文章指出,從歷史上看,尼克松是美國歷史上比較有戰略思維的政治家,還有老羅斯福、小羅斯福、艾森豪威爾等,都是治理世界的高手。他們明白,美國是海洋國家,必須通過大陸制衡才能治理世界,美國才能從中漁利。

   小布什無法在軍事上解決中東問題,便造成一種可能,就是在四五年之內,尼克松主義將在中東出現。“尼克松主義”是“美國勢力真空狀態”的另一種說法。單極霸權的過度擴張容易造成地區性反霸力量的高度聯合,而霸權撤出後留下的真空則容易出現地區性衝突——20世紀70年代尼克松主義出現之後,亞洲地區就出現衝突,比如越柬衝突、中越戰爭等。未來幾年,如果尼克松主義在中東出現,美國對其消化期大概有10年時間。

  文章說,面對美國國家戰略能力的衰落,有人認為中國應該做好治理世界的能力預備。從世界地緣政治的角度分析,中國承接世界文明是有根據的。

  世界上能落腳文明的國家和地區有哪些特徵呢?最關鍵是它要有一個“洲際主體地理板塊”。如果它的板塊是破碎的,主體文明就很難紮根。歷史上的四大文明中,中華文明的主導作用持續最久,就得益於它是一個洲際主體板塊。它的東面是大海,西面是高山,別人不容易進入。中國同時還有一個在當時較先進的生產方式,即小農業經濟,因此它能最快地汲取地區資源,最大限度地容納世界其他地區的文明。四大文明古國都具有這個特徵。

  美國地緣政治有其不利的地方,“絕對主體板塊”的特點,使美國版圖無遮無掩,有些“光膀子”的味道。它必須將對手逼得遠遠的,為此它也得把兵派得遠遠的。這就加大了美國的防務成本。

  看看中國近百年的變化,會發現從19世紀末的衰落到新中國的復興,速度在世界史上是非常快的。如果說20世紀40年代日本勝於中國在於力,而五年後敗于中國在於智。中國人思維中有著濃厚的辯證法積澱,善候天時,善守力量邊界,準確地把握“翻牌”的時機。從1937年中國全面抗戰到1953年的朝鮮停戰談判,其間只有16年的光景,但最初“不堪一擊”的中國順勢而為反成了後來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並在朝鮮戰場上打服了曾在太平洋戰場上打敗了日本的美國。究其因,不外乎中國人有那種基於大哲學和大歷史且充滿辯證思維的文化素養。由此而論,中國“和諧辯證”的世界觀及“祖國統一高於一切”的思想,是保證未來中國崛起的文化原因。

  西方文明的思維形式是形而上學的,是用成本量的增加來解決問題。這種模式曾推動過人類科學技術發展,解決了人類的機械思維勞動問題。但是這個模式的最大缺點是解決不了包括經驗在內的綜合性問題。

   比如打仗,儘管克勞塞維茨的思想具有辯證特徵,但他那種打仗方式是典型的形而上學,是用量增加和“決戰”取得勝利。跟醫學上化療相似,有紅細胞有白細胞,全部殺死,活過來的一方就是決定結果的一方。東方文化不這樣,講究的是使用成本的有效性。你這兒發炎,我在那兒給你敗火,身體就平衡了,問題也就解決了。中國改革所謂“摸著石頭過河”與中醫“號脈”是一個道理,隔幾天號號脈,及時對症下藥。戈巴契夫是“西醫”式改革,上來就拿刀子往心臟捅,結果將本來可醫的蘇聯硬給捅死了。

  現在這個世界在發炎,“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是發炎。這病西醫已不靈了。西方人著急,動輒動粗打人。打了阿富汗、伊拉克,現在又嚷著要打伊朗。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美國這下真沒轍了。沒轍,就說明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明模式——治理世界的“西醫”出了問題。反之,近百年來東方人積極學習和掌握了西方文明優秀成果,同時也結合東方文明的優點形成新時代的東方文明,這對未來的世界治理當會做出大的貢獻。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