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部長”薄熙來從來不缺乏對媒體的吸引力,不僅是因為在這個國際貿易的多事之秋,身為商務部部長的他身上有著太多需要求解的問題。而且他敏捷的思維,幽默的談吐,對問題舉重若輕應對所傳達出的新聞信息更富“含金量”。
“希望你的語速再快一點兒,這樣能讓更多的媒體有機會提問。”薄熙來對翻譯說的這句話,使出席他和央行行長周小川聯合新聞發佈會的許多記者都由衷地感動,也傳達出他做好了應對任何問題的自信。但是薄熙來在新的一年裏所面對的問題卻不是僅憑自信就可解決的。
●順差命題
在新聞發佈會的現場,主持人“開始提問”的話音未落,上百隻手就舉了起來,而當記者問到中美貿易順差的問題之後,一些手就放了下來,各路媒體對中國順差問題的關注程度已經溢於言表。甚至國務院新聞辦也預計到了這種熱度,以至於他們安排了一個由薄熙來和央行行長周小川的聯合記者招待會。
事實上,讓這兩個人舉辦聯合新聞發佈會可謂是國務院新聞辦“天才的構想”。自從上世紀90年代中國的國際收支形成“雙順差”格局以來,貿易順差和FDI流入而形成的外匯占款就一直是中國基礎貨幣投放的主渠道,近幾年則愈演愈烈,以至於有戲言說商務部才是當前中國事實上的中央銀行。在這樣的背景下,薄熙來和周小川兩個人的工作至少在最近幾年來實際上是相互緊緊糾纏在一起的。
“中國政府並不追求大額的貿易順差,始終希望有一個國際收支平衡的局面。所以對商務部也提出了要求,希望能夠減少順差。但是順差的形成並不僅僅或者不是主要因為貿易的原因,它是產業結構以及國際經濟的總體形勢所決定的。因此我們也不能設想在短期內,或者僅僅通過貿易措施就解決順差問題。”薄熙來委婉地表達出商務部在解決順差問題上的力量所限。
貿易失衡是各方宏觀經濟問題的體現,需要有關各方開展經濟協調方能奏效,而且這種協調主要需要依靠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產業發展政策。在這種協調中,各方的權利和義務應當平衡。由於中國貿易順差主要來自美歐,在與他們的協調中,中國商務部作為綜合經濟實力相對較小一方的商務主管部門(不負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產業發展政策),行動的空間是有限的。
然而,由此帶來的貿易摩擦卻與日俱增。“僅僅歐美去年對中國發起的反傾銷等措施就影響到我們8500多家企業、50多萬職工的就業。”薄熙來隨口就能說出的數據實際上也是他的壓力所在。“去年全球反傾銷總的數量裏邊,中國企業遇到的占37%,這個量是很大的。如果再加上反補貼、保障措施、特殊保障措施這些貿易救濟措施,總的看來,給中國出口企業帶來很大壓力。商務部因此也很忙,我和我的同事不得不經常加班應對。”薄熙來坦誠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