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萬安橋背後的木拱橋歷史
http://www.CRNTT.com   2022-08-10 19:00:48


 
  這種虹橋在閩浙等地生根落地,跟當地的地形等不無關系。以福建為例,其素稱“八山一水一分田”,境內多山穀、丘陵及河穀、盆地,尤其是閩東北、浙西南交界一帶,地形陡峻,山高林密,穀深澗險,舟船難行,建橋自然而然。且當地杉木較多,可就地取材。

  但萬安橋等這種木拱廊橋,外形上雖然與《清明上河圖》中的“汴水虹橋”相似,卻有更高的結構成就,可稱為“汴水虹橋”的2.0版。

  吳世丹分析,首先在木杆連接上,萬安橋等木拱廊橋核心建造技術采用的是更先進的“榫卯結構”,而不是汴水虹橋所采用的橫木與拱股之間棕繩麻繩捆扎的“綁扎結構”。其次,在拱架防護上,中原地區全年少雨,汴水虹橋因而無需廊屋庇護;而木拱廊橋則在橋面上加蓋廊屋,使得關鍵的拱架木構件能在南方山區多雨、潮濕的環境中保持幹燥,使其經久耐用,并巧妙地利用廊屋的重力使得向上反彈應力平衡,確保橋身穩固。再次,在橋面坡度上,木拱廊橋的單拱跨度比較大,且多鋪木板、磚塊、石面等,橋面多為緩坡或平坡;而汴水虹橋橋面則多有較大的坡度。最後,在整體穩定性上,汴水虹橋存在著與中國傳統屋架類似的側向偏移問題,而木拱廊橋則通常在主系排杆上設有剪力撑,避免了橋身在側向作用下產生平移傾斜。

  此外,當地村民還在木拱廊橋上祭祀、供奉神像,并在橋上提供座椅供行人休憩、納涼,甚至演化出走橋、聚會等風俗,橋的功能從單一的通行功能演化為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通的公共活動場所,因而更具人文氣息。(來源:大象新聞•東方今報 大象新聞•東方今報首席記者:李長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