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網絡餐飲服務餐飲安全管理規範》本月正式實施,對供餐企業的場地要求、配送過程的操作規範等予以明確。其中,“外送食品打包應使用開啓後無法複原的封簽或一次性外包裝袋”的要求,精准切中各方關切。
封簽雖小,意義重大,既保障了食品安全,也厘清了所涉權責。長期以來,從商家出餐到消費者接收,配送環節基本處於監管缺位狀態,僅憑餐盒外觀很難判斷是否被動過手腳。而外賣在途中被偷吃、調包等惡性事件的出現,更讓消費者深感擔憂又無能為力。如今明確源頭封口、拆開留痕,直接保障了消費者的權益。換個角度來看,這也給騎手和商家減少了不必要的麻煩。點餐平台上關於湯水灑出、缺斤短兩等投訴并不少見,而原因何在往往說不清。封簽讓“誰動了我的外賣”不再是場“糊塗官司”,也於無形中增進了各方的信任。
外賣封簽便於操作、一舉多得,但從記者走訪來看,新規還沒有充分落地。某些商家為了節省出餐時間、減少成本支出,常常在包裝上打個“死結”、貼塊膠帶就糊弄了事。特別是一些非連鎖的小店,似乎以為小本買賣就不用執行規則,只要不被投訴就能蒙混過關。“不自覺”現象的存在,再次證明相關部門出手規範引導的必要性。一方面,要結合舉報投訴、網絡監測和監督抽檢等渠道發現違規綫索,一經核實依法給予嚴懲。另一方面,要通過合理宣傳讓商家意識到,“食安封簽”已經成為行業“標配”,為了“幾分錢”“幾秒鐘”失掉口碑,才是真正的得不償失。
網絡餐飲行業要健康發展,衛生安全是基本前提。時至今日,點外賣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消費選擇。數據顯示,2021年網上外賣用戶規模同比增長29.9%,已高達5.44億人。行業的飛速擴張,也讓食品安全問題格外扎眼。比如,無實體店鋪、無餐飲服務許可證的“幽靈店”一度橫行;少數商家使用過期變質的原料,制作場所更是環境臟亂差……種種亂象提醒我們,必須堅持對外賣食品的全鏈條監管,從食品采購到加工配送,從外賣商家到點餐平台,都得拿出針對性的辦法來。
封簽理應成標配,早該成標配。讓更多環節安心起來,讓餐品安全軌跡可循、責任可溯,整個行業才能獲得更為持久的發展動力。(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關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