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項監測指標來看,2010年基尼系數略高於2000年的0.412,實現程度為79.8%。”在2011年的年末,來自國家統計局的《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統計監測報告(2011)》將公眾的視線又聚焦到了衡量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數上面。
雖然這份通篇使用數字來表達中國與小康社會距離的報告對於基尼系數使用了“略高”這樣的一個模糊的形容詞,但也有不少人士注意到,自從2000年公布中國基尼系數為0.412之後,國家統計局再也沒有對這項統計公布過具體數字。
“後來的基尼系數肯定是算過的,不算他不知道,無法比較。”北京師範大學收入分配與貧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實接受時代周報採訪時猜測。
自從1988年參加經濟學家趙人偉教授主持的中國社科院居民收入分配研究課題組以來,在過去20多年間,李實共進行了4次關於基尼指數的大型調查和測算,結果分別為:1988年0.382,1995年0.455,2002年0.454,2007年0.48。
這個後來由李實牽頭的課題組所測算的基尼系數多年前早已突破所謂0.40的“國際警戒線”。“2010年,基尼系數估計已經達到0.50的水平。”李實估計。
城鄉差距約3.3倍
基尼系數(或稱洛倫茨系數)是20世紀初意大利經濟學家基尼根據洛倫茨曲線提出的衡量收入分配差異程度的一個指標,通常用字母G表示,其值在0和1之間。G越小,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趨向平等,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趨向不平等。一般認為,0.4以上的G值表示收入差距較大,當G值達到0.6時,則表示收入懸殊。然而,這樣一個國際上通行的指標,在中國卻不得不面對特殊的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