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5月12日電/據新華社報導,應中國作家協會邀請,40多位港澳作家組團近日“回家”。在中國現代文學館,劇作家何冀平接過主辦方贈送的證書,上面印著這樣一句話:“您以優秀作品,點亮萬家燈火;我們以文學名義,向您致敬”。
35年前,她在聲名鵲起時離開北京南下香港。有媒體關注地發問:“一個離開自己鄉土文化的作家,還能寫什麼?”她也曾迷茫地問過自己。今天,她縱橫話劇、影視、戲曲多領域,已成為蜚聲海內外的金牌編劇。
記者在香港見到何冀平,眼前的她知性大氣,還有幾分港風的精致。一開口,京腔純正,粵語流利。她說:“到香港35年,我多了一個故鄉。京港兩地的文化滋養了我。”
北京人藝奠定藝術創作的“格兒”
何冀平人生的第一部戲是在陝北的打麥場上演的。
那是20世紀60年代末,下鄉知青們自己編排節目,17歲的北京知青何冀平寫了個獨幕喜劇《運肥記》。夜晚的打麥場是舞台,一根鐵絲吊著十幾盞油燈就是照明。演到緊要處,一陣大風把油燈撲滅。老鄉們趕緊跑回家,把過年才舍得用的馬燈拿出來,馬燈有罩子,不怕風。
那一排馬燈,照亮了鄉親們看得津津有味的笑臉,也照亮了少女何冀平懵懂的創作夢。
此後,無論當工人還是上大學,她始終筆耕不輟,畢業分配進了藝術家雲集的北京人藝,成為一名職業編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