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37歲的何冀平創作的話劇《天下第一樓》在北京人藝首演,獲得巨大成功。該劇以北京全聚德烤鴨店為原型,描摹民國初年的京城眾生相,道盡亂世滄桑。此後,北京人藝演出該劇超過500場,與《茶館》《雷雨》一起成為經典劇目。
當時北京人藝的院長是曹禺,她所在的劇本組組長是於是之。他們對後輩何冀平給予了極大的鼓勵。何冀平記得,於是之看劇本時會把自己關進屋子里,不接電話不見人,看兩遍後才在劇本抬頭的空白處,用鉛筆寫下意見,“意思就是你隨時可以擦掉”。
當時正在住院的曹禺看了《天下第一樓》劇本後,專門從醫院出來,請她和導演到家里去,從下午一直聊到天黑,後來還連看了5遍排練。她說:“在他們心里,藝術永遠是第一位的。”
今年春天,在中國現代文學館的展覽室,何冀平站在曹禺的書桌前“走不動了”,往事歷歷在目,“就在這張書桌上,他為《天下第一樓》題寫了劇名”。
雖然只在北京人藝待了7年,但老藝術家們的言傳身教影響了她的一生。她說:“所以我不管寫什麼,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絕不會低俗,‘格兒’得一直在那擺著。”
香江歲月練就“十八般武藝”
1989年,為了與家人團聚,何冀平告別北京南下香港。在這個語言不通、生活習慣迥異的新環境,一切要從頭開始。她供職於一家電影公司,曾一連寫了6個劇本大綱,都沒獲采納。
1991年,北京人藝到香港演出《天下第一樓》,香港導演徐克看完戲連夜找到何冀平,邀請她參與創作電影《新龍門客棧》。彼時的何冀平連粵語也聽不明白。她用小錄音機錄下導演的話,回家請先生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