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設計人民大會堂時周恩來講畫觀音像寓意何在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1-14 09:55:48  


 
  1959年1月初的一天,周恩來總理和彭真,把齊燕銘、周揚、趙鵬飛、沈勃、朱兆雪等直接負責大會堂設計的領導和專家找到辦公室,聽取對於大會堂設計方案的匯報。

  在聽取匯報的過程中,周恩來對專家們爭議的許多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例如大會堂的頂棚設計,因為不僅涉及到建築學,而且設計到聲學和光電學,一時間讓設計人員無從著手。音響方面的專家認為大會堂設計空間太大,聲音沒法處理,要想保持高質量的聲音,必須對空間大加壓縮。

  還有一些藝術家認為,大會堂的會議廳太高,開會的人坐在里面,會顯得十分渺小。

  匯報到這里的時候,彭真問道:“有人說大禮堂太高,人顯得渺小。天不是很高嗎?我站在天安門廣場怎麼不覺得自己渺小呢?”

  周恩來總理啟發大家,用商量的口吻說道:“我們站在天底下而不覺得天高,站在海邊不覺得水遠。我看咱們不如採取這樣的辦法:俗話說天圓地方,天是圓的,大會堂的屋頂圓曲而下,應該從舒適開朗著眼,在尺度比例上取得協調,水天一色,渾然一體,你們說好不好呢?”

  為了慎重起見,周恩來叮囑大家:“你們可以先做個模型,咱們來看一看實際的效果。”

  周恩來總理從寫字台上,抽出了一張用過的草稿紙,在背面的空白地方畫出了一個扇形結構,然後拿給大家看。

  這是大會堂後邊結構的形狀,從周總理勾畫時一氣呵成的熟練程度來看,他在大會堂形狀方面的考慮已非一日,早已經成竹在胸。

  在場的人們不禁感嘆起周恩來總理的遠見和細致。(摘自《人民大會堂往事追蹤報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