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的決議和毛澤東的公告,給新任政府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提出了兩大艱難而緊迫的任務:
內政——建設一個欣欣向榮的新中國;
外交——把站立起來的新中國帶向國際舞台。
這兩大任務,對於剛剛上任的周恩來來說,其艱巨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為完成這兩大任務,從開國第一天起,周恩來按照中央人民政府的要求,從速組建政務院各機構。首屆中華人民共和國“內閣”的組建工作,成為周恩來的當務之急。
熟悉周恩來的人們知道,他早就扮演起了“內閣總理”角色,新“內閣”的框架結構,他已心中有數。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議上,周恩來曾透露過:
“政務院下面設4個委員會:政治法律委員會、財政經濟委員會、文化教育委員會、人民監察委員會。政法委員會下轄5個部門,財經委員會下轄16個部門,文化教育委員會下轄6個部門,另外還有外交部、華僑事務委員會和情報總署,是直屬政務院的,一共是30個單位。重點在於財政經濟,次之是文化教育。”
機構有了眉目後,接下來就是確定人選。
新中國人才濟濟,但在政務院各部門的領導人的人選問題上,周恩來與毛澤東等人慎之又慎,他們經過反覆商量,最後確定了一個基本原則:政務院的人員基礎,以華北人民政府的人馬為主,然後陸續從其他幾個大行政區抽調一部分人來補充。
原則定下來以後,便是一個個地確定政務院以及下屬委、部、會、院、署、行的主要負責人。這些人中,有許多是由周恩來直接提名的。
作為執政黨,中共的一些傑出領導人毫無疑問是政務院各部門的主要領導人員。周恩來陸續把各大行政區負責人李富春、高崗、鄧小平、彭德懷、鄧子恢、賀龍、陳毅、烏蘭夫、李先念、習仲勛等調來,擔任政府的重要職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