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應該如何對世界“曲線”宣傳自己?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2-03 15:29:09  


 
  這些國家老謀深算的宣傳策劃者深知,不論任何國家的民眾,內心深處都反感別人當面頤指氣使、指手畫腳,教自己做什麼不做什麼,因此甚至努力避免“宣傳”、“灌輸”等字眼,而代之以“公共關係”等。他們也不喜歡別國政府的直接“感染”,而更樂于接受民間的、文化色彩較濃厚的雙邊互動,因此許多政府口徑往往借民間交往、文化交流之便,不動聲色地傳播過去。如美國中情局的很多外宣,常常借助私人組織當“二傳手”,甚至像美國“和平隊”和美國之音這樣明明白白“戴官帽”的機構,在平時也盡可能“韜光養晦”,淡化自己的政府色彩。因為他們明白,唯如此,才能降低對方抵觸情緒,起到更好的宣傳效果。

  相形之下,中國做得就生澀很多。一些文化傳播活動的創意本身不錯,但由于突出了官方味道,領導光顧,聲勢浩大,“中華文明”、“復興崛起”的這樣的口號也過多,反而影響了效果。因為,過多突出政府色彩,生硬灌輸“中國文化崛起”概念,反倒容易讓所在國民眾產生猜疑、抵觸和反感情緒。花了錢和力氣,有時反倒起了相反效果。事實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把中國傳統文化潤物細無聲地傳授給當地人,中華文明的影響、中國的聲譽,就能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推廣。

  北京奧運就是大喜事,加強外宣,向外國朋友表達中國的善意,也是應有之意。但奧運外宣“宣傳色彩”也過濃了,官方影子太重。一些政客威脅抵制奧運、某些西方媒體動輒在國際熱點問題上拿中國奧運說事,其中一個原因也是他們看到各國民眾普遍認為這是一屆“官方的奧運”,他們覺得有機可乘。因此,中國的外宣有的時候因缺乏韜光養晦意識,反而給了某些外國人借題發揮的機會。

  在一些有爭議和敏感問題上,中國急于表達自己的觀點,但在表達中卻過于突出“官方聲音”,不注意用對方聽得懂、願意聽的語言說話。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其實在外宣方面,中國也曾有成功的范例:當年鄧小平接受意大利記者法拉奇採訪,通過這位素以尖銳著稱的女記者之筆,幾乎在一夜間,就將中國改革開放、撥亂反正的意圖,真實、準確地“宣傳”到全世界;援非醫療隊、東方歌舞團等“民間大使”也曾很好地對外傳播了中國的善意。他們並沒有直接喊什麼高調,也未處處流露出官方臉譜,但這種韜光養晦的“曲線”,卻起到了“直線”所難以起到的外宣作用。

  精明的外宣做法是把宣傳做成文化交流。喜歡平等探討,厭惡生硬灌輸,是每一個人的天性。順性而為,在對外宣傳中低調一些、“民間”一些,多一點柔性和文化色彩,少一點有意無意的官方氣息,方能讓中國的對外宣傳更經濟、更務實、更有效。這些中國顯然意識到了,但改進既需要時間,也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陶短房 旅居加拿大的自由撰稿人。)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