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崛起的中國 vs 孤獨的美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1-21 11:28:01  


  中評社香港11月21日電/最新一期學習時報刊登張立平的文章,題爲“中國的和平發展與美國的全球戰略”。文章指出,對中美雙方而言,最佳的方式是在雙邊、地區、全球層面上都玩雙贏的游戲而不是零和的游戲。文章認爲,在21世紀新的國際環境中,崛起的中國與孤獨的超級大國美國之間應該、而且也可以構建新型的夥伴關系。

  美國全球戰略的再調整

  文章指出,“9·11”後美國對其全球戰略作了重要調整,那就是:以“反恐”、防擴散和美國超凡絕倫的實力爲基點,以軍事力量爲主要依托,以“有利于自由的均勢”爲基本框架,以單邊主義和先發制人爲主要手段,以美國的價值觀爲道義基礎,構築一個自由國際秩序,實現美國“單極霸權的穩定”或建立“新美利堅帝國”的體系,這就是“新美國世紀”或“美國治下的和平”。

  在這一等級體系中,美國高踞于金字塔尖,其他地區大國則居于第二層次,一般的國家則處于第三層次,“失敗國家”或“無賴國家”墊底,美國的戰略目標主要針對“無賴國家”或“失敗國家”。這一戰略顯然已超越了此前實行半個多世紀的霸權戰略,美國有人稱之爲“新帝國”的戰略。“新帝國”的戰略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對威脅做出了全新評估,認爲美國面臨的頭號威脅是“激進主義與技術的結合”,目前它所代表的主要力量主要是恐怖分子和“流氓國家”。

  其次,對于所面臨的威脅采取先發制人的戰略。

  第三,在追求美國國家利益的過程中,更加强調軍事手段和軍事實力,通過謀求絕對的軍事優勢,追求所謂絕對安全。

  第四,强調美國在處理世界事務中的單邊主義的“行動自由”,輕視各種國際機制和組織的作用。

  第五,以“反恐”戰爭爲契機,構建新的大國關系框架,將中國、俄羅斯、印度這樣一些美國眼中的體制外大國“整合”到美國領導的“新帝國”的體系中去;减少美國對傳統盟友的倚重;在這些大國之間形成相互制衡的關系,使它們更加無法對美國的霸權地位提出挑戰。

  第六,强調美國的所謂“道德優勢”以及對世界的“道義責任”,更加積極地以美國的價值觀來規劃和改造世界。

  第七,主張以“自願者聯盟”或“臨時聯盟”或“議題聯盟”代替過去那種固定的軍事同盟。

  第八,對“前沿軍事部署”作重大調整,核心內容是增加基地,適當减少海外駐軍。在亞太,美軍的“前沿部署”綫南移,部署重點從西太平洋第一島嶼鏈後撤至以關島爲核心基地、以澳大利亞來後援基地、以東南亞爲重心的第二島嶼鏈;從中東、中亞到東南亞的弧形地帶,通過駐軍伊拉克和中亞,將沙特的駐軍分散至海灣諸小國,加强在東南亞的基地網,保持對伊朗、叙利亞的威懾及對東南亞的控制;在歐洲,將駐德美軍移至波蘭、捷克和羅馬尼亞等靠近東歐和巴爾幹的前沿。

  文章認爲,“新帝國”戰略源于新保守主義的外交思想。 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是新帝國戰略的一次實踐和檢驗,美國的“政權更迭”的目標表面上實現了,但由于美軍在軍事行動結束後無法穩定伊拉克局勢,美國在伊拉克正陷入進退維穀的境地:一方面國內反戰的呼聲越來越高,伊拉克戰爭被指勞民傷財,源源不斷地有士兵在戰後的伊拉克犧牲;而在投入伊拉克的資金好像是個無底洞,國會民主黨人强烈要求撤軍,年底布什政府不得不象征性地從伊拉克撤軍近三萬人,這一數字恰好是年初以“巨浪”(surge)戰略行動爲名增兵的人數。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